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纲要"课教学中,建议采取"辨史观于引导"、"寓论断于序事"、"解疑惑于比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历史观,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认识"四个选择"的必然性,以国际视野的比较研究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和鉴别力。  相似文献   
2.
据不完全统计,1901年———1911年,我国涌现的女子报刊达30多种。这和戊戌运动时期仅有一份女子报刊相比,真可谓是一个大的飞跃。大量女子报刊的出现,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也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高潮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报刊的创办人、主编,多为觉醒的知识妇女,一般都受过新式教育,不少还是留学生。她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深感自己力量的单薄。她们通过报刊开展舆论宣传,唤起更多的女同胞投入妇女解放运动,扩大女界的影响。一批妇女活动家和革命志士,成为创办女子报刊的中坚。如秋瑾曾创办东京《白话》…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卓越领导人,陈云本着"适合老百姓的要求"的行动原则,正确处理民生与国家建设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大量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践,在一些社会建设的基本问题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兼顾",极力呼吁要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探究与学习陈云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的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民生问题的发展态势,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切实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1902年,20世纪曙光初露之际,梁启超发表了著名论文《新史学》,犹如中国史学近代化正式发动的一声春雷,由此激起波澜壮阔的新史不思潮,其影响远达整个二十世纪。前一个世纪之交,是中国史学从传统向近代演变的重要时期,而梁启超正是这一演进过程中的最关键人物。他在批判传统史学的同时,所提出的一系列的相关主张,已经贯穿着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史学思想。一百年后的今天,重新解读他的《新史学》,对于新世纪中国史不宾发展必定会有所启示和裨益。  相似文献   
5.
自杜佑《通典》始.至刘锦藻撰成《清朝续文献通考》,从上古至清末的各种典章制度基本上都包罗在内了,合称为“十通”。《清朝续文献通考》的编撰,可谓是集大成之作,有着多方面的史料价值,特别是新增的“四考”更是本书内容上和体例上所具有的创造性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学源于西汉时期,而商丘是经学发展最兴盛的地区之一,梁国经学影响深远,对后世的文化发展起了奠定基础和开拓道路的作用,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作为具有学科方向意义的“区域史”研究的兴起,标志着愈来愈多的史家把地理学的或者空间的角度放在了其理论视野的首要地位,同时也说明区域史是史学研究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史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进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区域史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重温梁启超20世纪初年以来有关史地整合的理论建构有利于区域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的节育宣传和60年代上半期的计划生育工作实践在复杂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开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尝试.1957年后,初见成效的计划生育工作出现问题,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出现反弹.在此前后,由于没有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制定出公开的人口控制政策,延搁了人口控制的大好时机,为以后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曲折的过程,党中央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果断地并且更加坚决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9.
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重要功能,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为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在重大关头适时对重大问题作出历史决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我党于1945年、1981年和2021年分别在全会审议通过三个重要的历史决议.三个历史决议是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并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理想。百年来,随着社会与教育自身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思想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内涵日益丰富,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公平思想体系。"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行动目标;"保证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践行教育公平思想的坚实基点;"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原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教育建设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