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细听即要求学生仔仔细细地听清楚老师课上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具体包括两方面的意思。1 听完整即把老师要求你回答哪些问题 ,先后顺序怎样 ,通过老师的表达变成你掌握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仔仔细细地听。为此 ,教师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 ,不管是大小问题 ,都要停下手中一切活儿 ,眼睛一律看着教师 ,即集中注意力后 ,教师才开始说要说的话。如在教学《小狮子爱尔莎》时 ,我通过学生的提问把整堂课的独立学习归结为回答一个大问题 :“我和小狮子的感情怎样?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找出关键词句体会。”这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包括三个小要…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学习1—2自然段 ,初步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蓝鲸体形特点的。3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习本文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常用说明方法。教学模式自学导读法教学准备挂图、投影片、学生课前收集鲸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设疑导课1 (板书 :鲸)鲸 ,你们熟悉吗?对鲸了解哪些呢?谁想第一个交流?2 老师加上个“蓝”字 ,猜猜看 ,为什么称蓝鲸呢?3 看了这个课题 ,你最想了解些什么?(问题是除资…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是老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教学中,突出以诵读感悟为主,调动学生经验背景、引进学习资源为辅,在体会语言情感,体会诗句意境中,把握诗文的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展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要求教师善于提供便于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树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思想,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乐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问题教学不失为体现这一教学思想的有效尝试之一。下面仅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努力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作家的小老师》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独…  相似文献   
5.
“题旨”之“题”指课文题目,“题旨”之“旨”指课文旨意,俗称中心思想;“贯串”之“贯”是贯通,“贯串”之“串”是串起;“题旨贯串”就是以课题中点明文旨的词眼贯通和串起教学过程,并借以引领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的思维走向,使教者的教学思路更清晰,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过程更清晰,进而达到正确理解、深刻参悟语言文字及其思想情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褚丽霞  宗文菊 《生活教育》2014,(11):119-120
正"生活作文",作为一种规律,揭示了生活对于作文的本源意义,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是成功的作文的必要条件,所谓"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意即在此。然而,生活作为作文的源泉,并不是纯粹的"自然"之源,并不是在你写作之时需要"生活"了,便能"开闸即来"、"伸瓢便得"的,而是需要我们平时有心有意去关注、点点滴滴去积累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培养他们开掘"生活"之源的良好习惯。生活作文的题材开掘主要有以下途径:  相似文献   
7.
〔教学案例〕:前不久,我上了一节题为《魔袋》的习作指导课。上课前,我准备了各种色彩鲜艳的布袋子,里面装有一样水果、一样文具及一样碰到就会发出声响的小型玩具,在课上让学生参与了“隔袋猜物”的游戏,并要求学生将游戏经过记录下来。整堂课大致分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活动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基础课的延续和必要的拓展。它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和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参与下,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智力、组织协调  相似文献   
9.
宗文菊 《生活教育》2012,(17):47-48
当前我们的小学习作教学因为比较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疏远了儿童的亲身经历,导致习作言之无物;疏远了儿童亲身经历中的真切感受,导致习作言之无情。我们老师习惯了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过分地拔高要求,追求一些不切学生实际的表达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习作逐渐远离了儿童的真实生活,失去了儿童的纯真本色,因此,习作质量提高缓慢就不足为奇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习作教学就亟须回归学生的生活——"儿童世界"中去,这样才能使习作真正达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才能真正呈现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呈现学生生命灵动的轨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