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教育   2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尹季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0-13
中国现代家族题材小说的情节,围绕个人与家族(家庭)冲突展开,呈现出“吃人与被吃”、“叛逆与回归”、“反叛与割断”、“破坏与重建”等样式,揭示了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对个体的压制和扼杀,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民众独立与自由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法则在社会的位置逐渐凸现,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消费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在物质领域而且在精神领域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将视角伸向现实的物质享受和人性的多层需要,因而带有较为鲜明的世俗化色彩和商业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除向学生传授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及科研能力。因此,对中文本科学生的教育,应该在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能力培养上多下工夫,以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学科知识,以汉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为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尹季 《培训与研究》2001,18(5):12-14
"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在早期,他十分推崇文艺的"立人"功能,盼望精英救国;大革命失败后,鲁迅将目光转向广大民众,对国民性的弱点进行更加尖锐的批判.鲁迅一生所做的努力,落脚点在于"立人",经历了空想--绝望--看到希望这段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阴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法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推崇用封建的“礼法”来规范人伦关系,片面强调不平等的政治伦理教化功能,维护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血缘关系。总的来说,这种文化制约个体的自由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华民族温顺谦卑、平和柔弱性格的生成,在政治、伦理、经济和教育等方面表现出阴柔特征。  相似文献   
6.
家族既是一种政治制度的形式, 更是意蕴丰富的文化概念。中国现代作家对家族的不同情感取向, 构成了多彩的家族题材小说。由于对乡土和家族的固有眷恋以及都市的陌生感和隔阂感, 中国现代作家在描述家族复杂的结构关系以及多变的亲缘情感时, 呈现出理智型、激情型、眷恋型、牧歌型、冷峻型等不同样式, 创作的主旨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高校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见,无论从大学本身的教育功能还是从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加强对大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都有着极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家族文化中的国民性格呈现着多种病态特征,对此,20世纪的许多作家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审视和批判。世纪之交,长篇小说《羊的门》立足于现代乡村,多层面考察了传统宗法文化与现代权力世俗化联姻背景下乡村国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特征,深刻揭示了国民性格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当下部分作家对婚变题材进行了大胆挖掘,从自由人性的观念出发,书写了婚恋中复杂的情感变异,对家庭伦理规范裂变进行了多层面阐释,凸显出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学是破和立结合的时代产物,在众多的学形象中,最具魅力的是叛逆女性形象。由于时代发展的变化和叛逆女性性格的差异,叛逆女性形象可分为贞烈型、反复型、报复型、苦闷型和新生型等五种类型。同时,她们也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征。探究现代学阶段众多叛逆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和塑造叛逆女性形象的学史意义,对学作品主人公选择和社会明的透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