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实施以后,如何编写适应新课程的美术教科书,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美术教育体现为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的结合,美术教科书应该通过社会、自然内容与学科知识、技能的结合与之对应。美术教科书的编制涉及整体结构、具体课题以及具体课题的要素和结构三个方面,教科书的理念和特色是通过对它们的处理体现出来的,因此应加强对它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情意性的加强是一个明显的动势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的美术教育也在进一步发展。所谓发展一方面指的是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另一方面指的是一些因素趋于合理的调整。任何发展均体现为一种倾向性,因此,对美术教育的一些带有倾向性...  相似文献   
3.
4.
尹少淳 《教育文汇》2004,(10):14-16
教育部2001年6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多处提到了知识和学科的问题.但总体的改革趋势是降低知识的难度和适当淡化学科本位,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研制与修订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教育部的审查批准,于2001年正式向全国颁发,并开始进入实验。  相似文献   
6.
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最具革命性、最具特色的不可改变的思想基础。其中选择性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尤为重要,而其前提则是多样性。在高中阶段,课程应体现差异性,依据学生的智能特质,满足不同的发展需要。对课程标准的改进则需重点考虑:明确美术课程的定性,在人文性底色上凸出其视觉形象的独一性和感知、理解、创造这三个基本行为指向;顺应现实,将美术鉴赏定位为必修模块;将"现代媒体艺术"更名为美术界比较成熟且广为接受的"新媒体艺术",并更新和强调其中最具有群众基础和更便捷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尹少淳教授是我国首位美术教育学博士、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同时兼职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教育部中小学美术教材审查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美术教育国际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他的从教经历非常丰富.在美术...  相似文献   
8.
美术家在人类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而特殊的角色,这种角色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美术家还形成了他们与众不同的角色特征。了解美术家社会角色形成过程和角色特征,将有裨于我们正确认识美术家及其创作活动,从而达到促进美术文化之繁荣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审美人生教育"立足美术本位,致力于追寻"器""道"相合的美术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对形式美的感受力,培育创造能力,获得审美提升,陶冶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0.
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研制与修订《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教育部的审查批准,于2001年正式向全国颁发,并开始进入实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教材的编写和对教师的培训、研修工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而且辐射到校外的美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