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阳光少年     
屈塬  印青 《儿童音乐》2010,(4):16-16
  相似文献   
2.
叮咛     
  相似文献   
3.
4.
阳光少年     
屈塬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7):25-25,29,30
从节奏上看,有前十六节奏,如44 4 4 5|66 6,容易唱成4 4 4 5|6 6 6,我在教学中也采用了听唱的方法,但是学生对机械的过程有点反感,所以我引导学生:你在心情特别高兴的时候会怎样说话?用哪一种节奏更好呢?学生通过比较,演唱,自然接受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又如连续附点节奏,  相似文献   
5.
在“共在存在”论看来,交互行动所创造的“共在关系”是人得以存在的前提。据此存在论,教师发展在本质上属于关系实践,而理智、情感与生命价值提升有机统一的行动则是其基本方式。其中,教师能以明智的“做事”来选择“共在关系”是其得以发展的内在依据,其间的行动具有慎思的“智性”特性;能在与他者的“共事”中充实自我存在之价值和意义是其发展的现实依据,由此出现的偏好选择、理解接纳和意义拒斥赋予其行动以“情感”色彩;而能在丰富“共在关系”中实现自身发展之“成己成人”的价值统一,凸显了其行动的生命意蕴。构建行动的教师发展理论,在认识论上,要以“共在关系”为逻辑起点,基于普遍同意原则来建构他者立场的教师发展理论;在方法论上,要以深切关怀教师之“心事”的“心的哲学”思维来矫正过于强调智性行为的“思的哲学”倾向,归还其发展权;在本体论上,要以关系为本质,将行动作为教师发展的教育尺度,在“成事”中彰显教师发展的生命本真。  相似文献   
6.
天路     
喇参嘛料一价 臀华经}’ 迄I扩少爸卫经} 6 56 。}钾 1一一.5︸阴筋一 6一一;月L汉厉 2一一姗2一儿高 ︸6一城哆 3,56 仁 乏添 户芸令 6 13 6 6 .66勺 鹰路 神伙 到到 看寿 岭热.凡吃 璧草山︵ 芝侧翻 树姗 站站 6一我我 1晨昏 6丫清黄 厂于二!: 荤﹄涛 巡,. 3 35 像一片 一条条 百下爵 }丛 云飞过 龙翻山 !通业 为旅不 为雷城 祥巨 223 2151 徽 乡立二之巴-~- 一}坦二2.纠组丝,一聪炸‘粤些票夕成 吉安 释妹 旦通 那差 。迪鱼}、 一杀神闷的天路 砚洲户二、 一11 到痣巍器彝l 乏一嚷洗蕊乒{ 弓一心 也 Z一飞,子户~、 3龟.2 稚. 懊 不…  相似文献   
7.
叮咛     
时间让一个在母亲和老师叮咛时目光专注、神情严肃的儿童成为一名高大健壮的青年,也让这种叮咛变得苍白无力,无足轻重。母亲的叮咛早已变成让我很不耐烦的唠叨,老师的叮咛也已不再重要,我装没听见,我敷衍,我口是而心已飞,我口诺诺而神藐藐。我知道你们爱我,我也爱你们,可我已长大了,我志存高远,英气逼人。“我知道,不就是出个差吗?弄得生离死别似的,再不走就赶不上火车了。”我打断了妈妈第N次叮咛,妈妈出门时又说了一句:“记得打电话。”我第一天打了个电话,第二天就只顾得写作业看球赛踢球上网聊天。快十二点了,门帮帮地响,打开门,冲进来…  相似文献   
8.
9.
他者性立场的主体性以主体共存问题的解决为旨归,有效化解了理性的意识主体论带给主体性的存在危机,开启了以行动探寻主体性的新路径。受意识主体论和后现代语境的双重影响,教师行动的异化使得其主体性显现出明显的客体化、技术化与原子化特征,给教师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行动是公共空间内主体间以言说为媒介的彰显活动,主体性在行动者主动向在场的他者展示其独特性存在的行动中得以“入场”。教育主体的多元共在决定了行动同样是教师主体性“入场”的根本途径,教师与他者相遇的境遇性及其对学生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教育伦理责任赋予了其主体性以他者性、伦理性和“脆弱性”。故而,当下的教师主体性研究要着力激发教师行动,在教育伦理责任实现中发展主体性;持续拓展教育空间,确保学生主体的入场机会;超越原子式的主体观,以他者性立场来建构行动的教师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10.
以高职院校新入职教师的教学问题意识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与焦点小组访谈,针对教学问题意识现实状况与提升路径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新入职教师的性别、工龄与受教育程度不会影响问题意识发展,教学问题意识各维度存在相关关系。新入职教师的教学问题意识发展在政策、学校以及教师层面等面临困境,通过专业知识深度与广度的积累、“引导式培养模式”、问题意识发展的空间建构,以期促进教学问题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