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袁毓林前些年对有价名词以及名词性偏正词组中谓词隐含等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确实反映了本学科的新进展及前沿性成果。然而这种研究毕竟属于纵深探讨性质。事实上,中心语只有具备[ 转让]语义特征时,提取宾语且隐去谓词的“的”字结构才能称代它。该词组中谓词隐合并非普遍性的,典型领有关系的才可能有这种潜在的句法述谓性质。关于“的”字结构,我们赞同朱德熙先生“自指”“转指”语义类型的区分,并给予了进一步的证明。  相似文献   
2.
怎样才是美的特质?长期以来,人类欣赏美,陶醉美,论断美,但始终未有一个准确明晰的定位。黑格尔从哲学角度切入,所作出的判断最具影响力。这种认定好似找寻到了美的单一纯正属性,但其哲学依据是具有偏颇性的,最不辩证的。寄寓于感性中的,还分明地烙印着人类早期思维形态不够成熟的状态;相反,散文,即广义上的文章却以其人类进化到相当阶段思维相对发达之后才产生的书面语言体裁形式,体现着人类本质力量的理想追求,即展示着美的永久魅力。哲学美学,即体现了人类于自己所创造文化进行高度抽象、严谨思辨、正确定位有关。  相似文献   
3.
语法的定义及其他崔应贤概念是科学论证的基础。对于语言学科来说,什么是“语法”,显示出来的问题就更复杂一些。对它作出较明确的认定,不纯粹只是解释一下概念,它的深层义蕴多反映了解释主体的语法观,即关涉这门学科的特征、对象、范围以及涵义等系列认识。一自18...  相似文献   
4.
林中速写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作运思精工之处在于:以“速写”命名,便于思绪放纵和用笔汪洋;全篇不分段落,一气呵成,有利于痛快淋漓地表达新奇、激动、多有感悟的情怀;特别是全篇行句法,骈散错综,意脉灵动,似有一种原始野性的张弛气息.能很好地与所描绘的题材对象特征相吻合。作纵横捭阖,以犀练道劲的笔触给我们展现出了热带雨林中色彩斑斓的美好景致。所有生物,树木花草、乌兽昆虫,一切都显得那样生机勃发,和谐完美。在今天生态问题愈来愈显得严峻的时候,作对此极尽礼赞,其深意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5.
简论“兼语式”的范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兼语式”问题,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二十年代,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一书里边,就比较详细地论及了这一语言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法学界对其范围的认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到目前为止,分析的着眼点逐渐归结到三个方面上来:一是整个句型的形式分类。已提出“动·名·动”、“动·名·形”、“动·名·名”、“动·名·主谓”、“动·名·数量结构”、“动·名·名·动”、“动··得·名·动”等。二是典型句例的分类。张静先生在《连动式、兼语式应该取消》一文中,一气列举出十七个有代表性的句子,集中反映了该种分类的最大限度。三是按照第一个动词概括意义所进行的分类。这种方法可以从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十讲》有关内容的具体阐述中看得明白。我们这篇文章想就第三种分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看法,并就教于专家和同仁。  相似文献   
6.
有关动词重叠的来源,过去广有影响的认定是动补结构的V一V式,其后补语成分虚化而形成;由其中的数词再省略而成VV式.本文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看看",描写以它为中心的单音节动词重叠在唐宋元时期的产生发展情状.认为该形式是通过词义的引申,辅助以句法手段,从而实现了由重点表时量向重点表尝试、由侧重表时长量大向侧重表时短量小的转移.它和V一V在元曲里边殊途同归,并在<西游记>里边初步奠定了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7.
"转类"属于最容易和语法搞混在一起的一种修辞现象.正因为如此,两个领域对该现象的研究都显得薄弱.然而它最易于显示存在于语言内部的与词类规范相对立的另外的一种力量:与语法化的有序变化轨迹相反,它的表现特征是由虚词向实词的转移,由述谓性弱的词类向述谓性强的词类转移.有关这种修辞方法,鲁迅作品中的运用很有代表性.文章考察了<鲁迅全集>中的用例,就该辞格的使用特征及效果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8.
修辞学理论建设中的五大关系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门学科的高品位都离不开理论的高度抽象思辨和科学方法论的充分展示,有鉴于过去的经验教训,修辞学在新世纪中求得长足的发展,宏观系统理论的建设亟待加强,本就前辈时贤论述到的一些有关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出大家见仁见智,各自为战的表述里边实丰在着认识上有根本差异的五大方面,“学”与“术”,适应“题旨情境”与求美,修饰,调整,选择,组合与陌生化,变异,解构,自然科学的道路与人性,有利于欣赏与有利于读写等,认为在这些矛盾对立的理论认定上面还缺乏让人欣喜的正面交锋和真正的深入研讨,而恰恰是这些问题直接关悉整个迷科体系构建的科学分量,对具体问题我们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主张,但主导意向还在于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研究,是自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我国语法学家着力探求的一个带根本性的课题。汉语语法学史每一个阶段出现的新的理论方法、总的趋势动向,无一不牵涉研究对象的特点问题。同样,其中的是非曲直、得失功过,也都与人们对汉语特点把握得正确与否直接相关。时值如今,正如陈望道先生指出的那样:“汉语有汉语自己的文法特点,我们在这些特点方面工作做得尚不能令人满意。”(《文法简论》13页)因此,总结回顾有关这项研究的特征风貌,整理各家林林总总的诸多观点看法,思辨评析其成就经验,无疑有着实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词类划分是汉语语法的基础,而划分标准的原则确立与实际操作,又直接决定了调类系统和具体询性认定的科学性价值。本文在归总自此以前各种划分标准及理论认识的基础上主要是摆问题,涉及词类的分合、“名物化”和兼类,并有侧重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针对具体词语依据大量事实材料进行分析,试图说明问题的复杂性,有待于认识步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