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左卫星 《上海教育》2011,(22):70-70
“明族公合”是什么?只怕没人明白。 2011年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历史学科有一道试题,题目大意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了什么主张,答题形式是填空,命题人提供的该题参考答案是“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  相似文献   
2.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图为上海市博物馆的建筑造型图,设计师将它设计成一个“鼎”的形状。在青铜时代,原为食器的鼎又成了权力和地位的标志。这说明A.“食”在青铜时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B.青铜时代拥有食物的人就拥有权力和地位C.青铜时代解决“食”的问题是统治者的惟一任务D.青铜时代的统治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2.从定义的角度,甲骨文是A.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B.商周时期的卜辞C.考古出土的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D.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较成熟的汉字3.2004年11月,中国古都学会正式确认郑州为第…  相似文献   
3.
高考历史命题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考试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考全国一卷的局面被多种模式打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观念、考试策略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纵向看,“3 + 3”、“3 + 2”到“3 +小综合”、“3 +大综合”、“3 +大综合+ 1”;横向看,上海、广东、北京、天津等也相继推出各具特色的考试模式。种种考试模式自然各有特色,但也蕴含着一些共同点,体现出一种变化发展的趋势。当我们掌握了命题的特点和趋势后,自然就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一、贴近现实、贴近生活2 0 0 3年的高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  相似文献   
4.
左卫星 《现代教学》2009,(12):46-47
自上海二期课改推行以来,"以学生发展为本"俨然成为热门的话题。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差,在实践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力不从心的现象。因此,在上海二期课改推进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角色,”本是指戏剧、影视中的人物,但在现实社会中,所有的人事实上都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在人生舞台上,与戏剧中人物不同的是,这不是扮演,且不易改变。正因为这个原因,在中学历史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一定的“角色”缺陷。只有清醒地分析这种缺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这种缺陷导致的消极影响。一、性别缺陷是男性还是女性,这由不得自己决定且无法改变,不同性别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接触的是不同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思维类型和思维品质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也在对历史问题上的看法表现出来,这种差异常常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6.
新情境论     
新情境论XINQINGJINGLUN●左卫星一、命题的新情境考试制度改革在高考历史科上的最早发端应归于1988年的“山东问题”一题,它第一次设计出“大跨度、高概括”的新题型,改变了以往史实罗列的不良导向,用全新的命题角度、隐蔽的检测手段来考查学生的记...  相似文献   
7.
以下是2008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题第30题: 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其中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相似文献   
8.
左卫星 《现代教学》2011,(12):39-40
一、高考评价方式的新变化从 2009年起,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的参考答案出现一种全新的形式,以2009年第34题的第(2)问为例:  相似文献   
9.
从应变到求变——新时期教师心理素质浅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潮流在全国奔涌的时候,当教师的职后培训成为教育发展的普遍要求的时候,为吃饭而教、因无奈而教的教师却普遍存在;不愿倾听学生的呼声的教师仍为数不少: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扼杀学生个性的现象仍时常出现。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问题,教师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瓶颈,教师素质的提高急需引起高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考场不失误,审题是关键,可以说审题时若“差之毫厘”,答题时将会“失之千里”。那么,如何审题呢? 一、审时间断限一些试题时间断限十分明确,审题时不会出现大的差错,如1994年的高考题第41题“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但有的题目的时间断限,看似明确,实则模糊,如1993年高考题第53题:试从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此题便要求将帝国主义在武昌起义时和“二次革命”的全过程中的重要史实都答进来,而不是撇开武昌起义和“二次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