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魔巴制度是千百年来在佤族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是存在于佤族文化中心区域并具有佤文化特质的一种宗教、文化和社会制度.在20世纪后期剧烈的社会变化中,魔巴制度不仅表现出极强的文化适应性,而且其宗教、政治、文化的核心作用依然得以保留.从某种意义上说,魔巴制度决定了佤族传统文化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卢汉入越受降是蒋介石蓄意解决云南问题的一步棋,但云南地方实力派之所以同意卢汉率滇军主力入越,却有其主动的一面,其主动因素来源于云南地方实力派对时局的判断和国民政府陆晕总部给予的越南的诱惑。  相似文献   
3.
"湘案"是蒋桂战争的导火线.桂系头目李宗仁在事后否认与该案有关,目前史学界大都认可了这一说法.但从事件前后的有关史实来看,李宗仁其实是该案的主谋和策划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抗日战争初期,世界各主要国家对日本侵华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立场。各列强虽然对日本侵华表示了强烈不满,但又不敢得罪日本而采取回避和观望态度,纵容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本文尤其强调了美国对这一时期远东国际关系格局的崩溃负有主要责任;同时也指出了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和对华的友好态度。  相似文献   
5.
以建国初期云南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为具体案例,进而研究西南民族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的历史和现实定位,这是理解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意识最为重要的前提。中国传统的文化穿越了民族界线,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想象基础,而近代民族国家的危机催生了现代意义的国家认同。正如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以剽牛、盟誓、立碑这一近似原始的仪式,反映了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多元性和民族性,这正是现代中国各民族国家认同的一个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6.
由于“恐共”、“低调”,陶希圣参与了日、汪“和平运动”。然而,当日汪正在筹组“和平政府”的关键时刻。陶却离汪而去。陶希圣“反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原因,是日汪“和平运动”真相大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西南民族生态分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吐谷浑时期是一个转折点。吐谷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的强大地方政权.但对西南地区的民族迁徙历史和文化渊源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作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之一。长期对民族迁徙大通道藏彝走廊北部的控制。使氐羌族群迁徙西南地区的脚步终止。同时对云南地区民族分布格局产生很大影响;由于处在东北、西北和西南“Y”型文化带中的核心区域,因此对西南民族生态链——“茶马古道”的开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对于我们研究云南边疆民族多元认同产生的历史生态条件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族群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多元文化区域,历代中央政权一直努力建构一种中央与地方、主体族群与边疆各族群能够和谐发展的结构体系,这种关系结构正是现代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这种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是中国历代中央政权边疆政策带来的结果,其成果和模式就是中国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边疆行政政策,它所呈现出的中国政治的智慧,中国的文化兼容以及边疆族群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回应和文化回应,即大一统之下的国家认同与地方族群认同有机结合的二元模式,它保障了一个相对和谐的中央与边疆地方的关系和情感连接。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军事、政治和文化的多重攻击下依然保持一个完整的国家形态,土司制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佤族神话被誉为活形态神话的典型,然而,这个典型的活形态神话,今天还活着吗?佤族神话是活着还是死去了,这个命题直接影响到关于佤族文化类型的准确定位,关乎学者对其社会形态、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问题,因此,必须加以研究和阐明。根据佤族神话及佤族当前的社会状况,认为佤族活形态神话已经终结,佤族神话成为了存在于民间口头,活在人们记忆里的真正神话。  相似文献   
10.
龙云是汪精卫集团叛逃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如果没有龙云为汪精卫提供便利和帮助,汪从云南出逃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就龙云在这一过程的前后表现从另一角度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