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50年前,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用鸦片、继而用枪炮来敲开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沦为各列强的半殖民地。帝国主义侵略之初,清朝统治者在地主阶级中的部分有识之士的推动下,曾一度采取了抵抗行动,由此产生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批反侵略的民族英雄。然而很可惜,趋于腐朽的清王朝经受不住侵略者的打击和恫吓,很快走上了一条妥协投降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本科生导师制是按照“育良师、带高徒”的理念来运作,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和现代教育理念结合,注重对学生成人成才教育和引导的一种制度。高校图书馆馆员能在较大程度上完善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具有资源利用的便利优势、文献检索与利用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对构建奄科生导师制度能发挥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院校永恒的主题。宜宾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结合本系实际,从培养教学名师和打造精品课程入手,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共生,是借用生物学上的概念,指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利用,相互生存.共生性教学,就是利用相关学科中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渗透联系,促进学生对主讲学科知识的理解,吸收和掌握,并带动相关学科知识的消化和巩固,故共生性教学也可称为“连动性”教学.共生性教学着眼于“联系”这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法则,力图通过“联系”使学生视野得到拓宽,记忆的储存得以丰富,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所以这是中学教学中亟待开发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历史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在中学教学中,它与语文、政治、地理学科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可以充分运用语文、政治、地理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共生性的连动教学.  相似文献   
5.
罗尔纲先生评价历史人物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总体评价,即针对历史人物一生的表现给出一个基本的定性;二是严格事实评判,即尊重史实,忠于史实,一切以事实为基础;三是善待历史人物,即正确看待历史人物的问题与错误。这些特点体现了罗先生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运用,也体现了他对我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6.
对高校学生的历史考察活动,国家教委没有明文要求,各有关高校,因而各行其事。有的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年年组团考察;有的则未安排此项活动。这反映出对历史考察的必要性在认识上还不够统一。笔者拟对历史考察的功用,历史考察应当注意的问题和如何完善历史考察作一论述,以期引起有关同仁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高校评教在我国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并已形成若干模式,但也出现诸多问题,如评教数据的真实性、评教标准、评教功能发挥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认识层面未解决为何评、如何评、评什么等问题,实践层面未解决评教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问题。未来的高校评教趋势将会向外部评教与内部评教相结合,多元、多途评教与传统评教相结合,动态评教与静态评教相结合,引导式评教与管理性评教相结合等丰富多样的特点发展。同时,高校评教还需着力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方能使评教工作真正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8.
以高中生物学"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实验为例,构建基于思维建模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需要教师在综合利用多种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开放性、多角度、科学地探究温度、溶解氧、营养条件、代谢产物等因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以期借此缩短实验周期,提高探究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建模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庄抗战文化是很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它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人才培养和现代学科体系构建方面有着卓越贡献;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是弥足珍贵的民族遗产;它的文化内容及其潜在品牌效应,将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核与动力支撑.开发利用李庄抗战文化,我们应重视并充分认识其价值与功用,加强研究并给出分类成果,然后抓住重点进行综合开发.如此,则能有效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秦汉隋唐现象”是一种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从古以来,许多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曾对秦、汉、隋、唐的历史结局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对于我们理解“秦汉隋唐现象”有帮助,但尚不深入。深入而言,“秦汉隋唐现象”的产生其实主要受四大因素的影响:一是战时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惯性影响;二是新制度磨合的延迟影响:三是事业成功与“盛世”的表面光环的迷惑;四是秦、隋速亡的现实冲击与汉、唐统治集团史学自觉的双重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秦汉隋唐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