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邸报的发展 邸报是中国古代官府用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因为由地方政府派驻首都的“邸吏”负责传发,故称“邸报”.在有些古代文献中,邸报也被称为“邸抄”“朝报”“杂报”等.汉朝已经有邸,但正式发行邸报是唐朝以后.唐朝邸事称“邸务留后使”,由各地节度使派驻首都长安,负责呈进章奏和通报消息.以后发展出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明崇祯年间开始有活字版印本.清代称京报,由报房商人经营,这些都可视为古代报纸.清末,近代报纸出现,逐渐代替邸报.明代邸报的编辑发行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和提塘三个机构.其中,通政司是一个沟通内廷与外廷、皇帝与臣民的中央行政机构,主要掌管章疏、封驳之事.①百官章奏除了极少部分由宦官和鸿胪寺官员代收外,绝大部分由通政司递进.“凡六科每日接到各衙门题奏,逐一抄写成册,五日一送内阁,以备编纂”,书成之后,“俱经通政司转行”.②  相似文献   
2.
白贵  康智 《现代传播》2019,(11):37-41
从社会发展时空的概念将广播界定为民国时期的"新媒介"形态,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信息获取的壁垒。在广播的社会化进程中,相伴而来的伦理冲突也日渐凸显。特别在抗战时期,广播的伦理规范与社会责任问题持续引发争议。利用包括广播在内的媒介实现战略与舆论思想上的胜利,成为了社会的普遍呼声。受众的"新媒介"批判,促使广播通过自律、他律强化了伦理规范,并出台了监管层面的法规,共同使得抗战广播在改善不良内容、抵制低俗娱乐、进行战前思想动员与战时信息传递、普及战区大众教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抗战广播的伦理规制强化了国民对国家与民族的认知,是民国"新媒介"社会化进程中伦理变迁轨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社会与人的互动,不断规制影响着新媒介的伦理与责任走向,以及媒介伦理思想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家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到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因此,怎样在教学中拓宽视野,充分利用三尺讲台,融爱国主义教育于各科教学中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社交盛行的今天,电影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在电影情节的推进中,更多人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嘎达梅林》《冰山上的来客》《茶马古道》《黑骏马》《刘三姐》《穆斯林的葬礼》等,这些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特殊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内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组成.新中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一种“被表述”,构成了一组“汉族/主体/中心主义/看”与“少数民族/客体/边缘/被看”的对应关系.“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体现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功能则是巩固民族团结,增进国家认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少数民族电影在“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政策指导下,为增进新中国的国家认同而创作和生产,承担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