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学生的博雅精神建构依据不同的主体修为,可以分为两种境界,一种指一般大学生通过后天的学习磨砺都能拥有的“练字能力”“君子品格”;另一种指才性特别突出的大学生经过多重磨砺再适逢良好的人生境遇而拥有袁隆平、南仁东那样的“国士风范”。大学生博雅精神的建构是从陶冶性情到能力培养的品格养成过程,使大学生养成博学、雅正、慎思的心性品格,从而能更好地继承中华古典文化的风雅之美,是进行博雅精神建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陆机的《文赋》与陆云的《与兄平原书》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阐发了当时诗赋审美化的一系列标准,反映了西晋文人的“美文”观念。刘勰是魏晋南北朝“美文”观的集大成者,《文心雕龙·情采》篇把美文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个层面。这种对美文特征的系统概括与二陆美文观的影响是分不开。“二陆”的“美文”观念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隋末唐初大儒王通,生前即有"王孔子"之称,初唐名士魏征、房玄龄等都出自其门下,其儒家经典视域中的"风雅精神",不仅体现了古代文士的"君子才性",还蕴涵了个体"教化天下"的使命,是一种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风雅文教精神"。王通希冀通过"道"的"文教"功用来影响天下,其批评谢灵运、沈约等而褒美曹植、颜延之、王俭、任昉等六朝作家。在王通的经典视域中,"君子才性"是风雅精神的形而下呈现;"教化天下"是风雅精神的形而上呈现,初唐文士们的视域与王通的视域出现了融合,"风雅文教精神"从而演绎为初唐的文化趋向,并推动形成了盛唐气象的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4.
颜延之博雅的文学观与钟嵘《诗品》"自然英旨"的诗学观相悖,所以其用"颜延论文,精而难晓"对颜延之作出评价。钟嵘意在表明颜延之的文学观不容易被理解,并非说其不能被理解。颜延之也正是把自己的文学观念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中,以"宗经"、"连类"、"比物"为基点的文学观念,决定了其文学观包涵有:内容的用事、用典;语言的精工、精巧;富有雅言的音韵等。  相似文献   
5.
西晋文学对话在文人交游的氛围中展开。文人交游的产生是文人与权贵对话的产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他们对话的工具。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文学大都是为谋求政治利益而作的唱答诗,多以"轻绮"为艺术特征。"浅而绮"文学审美的形成,也与当时玄学的发展关系密切,"游仙"诗与"隐逸"诗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玄学的影响,玄理使文学在与玄学的对话中上升到审美之境。刘勰所谓的"轻绮"、"浅而绮"不仅批评了西晋文学华美雕琢的文风,也批评了西晋文学玄虚平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