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网络文化中"自我"的解构不是真的听不到声音或者表达,而是身份得到不肯定、信息获取没效用、话语权丧失或者微弱、迷失于偶像崇拜或者领袖意见、在秩序面前碎片化式的无力、仅存于关系与"他者"对应。梳理原因,重建"自我",主要应从社会环境、网络平台和个人认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电视以图像为主要表现手段,声画合一,图文并茂。“心理学研究表明,形象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好懂,物体的视觉形象比词句或语言的描绘更易理解。从这个意义上延伸,电视新闻的直观化报道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会超过广播和报纸的宣传报道。”(《新闻采编心理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电视新闻区别于报刊和广播新闻的显著标志在于声画结合、现场感强,那么这一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比报刊和广播新闻具有较强的美学特征。如果说,报刊新闻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版面的编排美化,广播新闻的美学特征集中在声音及音响的效果上,那么电视新闻则给美学创造了广阔的空…  相似文献   
3.
浅议李普曼专栏文章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沃尔特·李普曼,是一个把时事政论专栏《今天与明天》开了33年之久的美国报人,他的时事政论是“美国九任总统的必读书”。他用毕生的聪明才智为美国的对内对外政策、为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出谋献策,受到美国以及整个西方世界朝野的推崇,他们把一顶顶桂冠——“首屈一指的无冕之王”、“华尔街的智囊”“、专栏作家的首脑”等加在他的头上。他投身新闻界60多年  相似文献   
4.
大学校报作为高校中重要的纸质媒体,一度是师生获取学校信息、相互交流的主要阵地。随着网络信息化程度和多元媒体的日益发达和发展,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快捷,再加上校报本身存在的不足,如出版周期长、版面少等,导致校报的时效性和可读性大大降低,使其在校园舆论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很大影响。因此,高校校报在报道时,如何找准切入点,是保证校报面对激烈的竞争仍能保持其生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个人空间使用在大学生中愈显普遍,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愈加凸显。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对大学生网络与博客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学生博客的传播特点,同时,对大学生的博客自律意识和其对网络道德建设的期盼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