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承志是一位主体性极强的作家,他在艺术世界里一直执着于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本文从张承志的知青叙述,人民认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分析张承志文学创作中的主体精神状态及发展过程,以期对探讨当代知识分子主体建构的艰难及其可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大跃进民歌运动一直是单纯地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予以否定和讽刺,而对它在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意义认识不足.21世纪初,有学者从政治话语对知识分子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改造的角度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历程中加以评述,认为它是文艺大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对于民间话语本身缺乏批判.民歌这种形式为什么会被权力话语选择而一跃成为时代的主流话语?这场运动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些盲点都有待于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1958年的大跃进民歌以其独特的美学原则被认为是文化革命的先锋和代表,是共产主义艺术的萌芽。在民歌创作中,创作主体与接受者的界线被取消,创作主体不再担当教育和影响接受者的任务。同样,艺术也不再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个性化创作,艺术淹没在生活的海洋中。正是通过创作主体的转换,艺术与生活的同一化这样的美学追求,权力话语表达着对于西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实现着自己的现代性追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