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
一、从地理学发展看地理学的重要性 地理学是关于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关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空间分布(布局)及其相互关系和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人类生存于其周围的地理环境之中,人类的一切活动,几乎无时无刻都同地理环境打交道,力求适应地理环境,并受地理环境所制约。为了认识环境,了解环境,人类早就重视对自然环境(人本身也是自然  相似文献   
2.
佛法流传有“正法”“像法”“末法”三时之说,按照太虚大师的阐释,正法、像法时期各有一千年,当今时代正处于“末法”时期[1]。此一时期就时间而言去佛久远,就中国佛学而言,更兼之以空间暌隔,与佛法原生语境风俗不同,文化相异,所以佛法在此时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在当代社会,弘扬佛法,应对挑战,既是佛门弟子的义务,也是佛学研究者的责任。王月清、梁徐宁所著的《无神论与中国佛学》一书,运用唯物辩证法,从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对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中国化以及在现时期如何发展佛学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探讨,逻辑坚实、材料扎实、语言平实,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3.
论文主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尤其以"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学理论"两门课程为主,探讨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实施途径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理性宇宙观的解体,作者中心理论受到了挑战。罗兰·巴特宣告:作者死亡,写作开始。“作者之死”成为一种影响强大的思潮。但“作者之死”理论建立在一个虚假的前提上:一切作者都是上帝式的全知全能型的,并且在论证方式上也存在问题。该理论自身也具有一位作者,且这位作者还充分地“表达”了他自己。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方当代文论。  相似文献   
5.
受强大抒情传统的影响,中国叙事性文学作品常常在展开叙事的同时营造意境,借助于意境画面的延伸和扩展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文章将其称为"叙事性意境",认为它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情"、"景"和"事",三者交融互生并通过动作序列的组合推进叙事,同时又依靠不同动作序列间的意象唤起读者的想象来完成意境的建构。文章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其对中国当代叙事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晚年罗兰.巴特不再否定主体、作者,相反他越来越明确地坚持自己的作者主体性,这是因为他不再恐惧暴露自己的“想象物”。他的“想象物”,也就是他的隐秘的性倾向,他的真实的情感,还有他的私生活,属于克里斯蒂娃所说的“符号的”形态。此前的巴特慑于“象征的”律法而小心翼翼,不敢暴露自己的秘密,直到晚年他所深爱的母亲去世之后,他才勇敢地站了出来,希望能在新的写作中战胜自己的恐惧。巴特的一生是一个巨大的文本,这个文本充满了矛盾,要想解读巴特,就得从他的“想象物”开始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语言文学类研究生专业英语实施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并结合论者的教学经验,分析了专业英语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指出学校应自己培养师资,鼓励专业教师切实提高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或自编讲义,积极开展多种活动促进专业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8.
可以将灵感怎么出现这个问题转化为无意识是怎样进入意识的问题,一旦诗人笔下的艺术形象与无意识发生共鸣,诗人就会达到一种意不由已、情难自禁的灵感状态。而艺术家则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处于一种灵感孕育状态。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长期担任国家总理,日理万机,但他处理文稿时一丝不苟,不少修改实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0.
从那些在历史和传统中一直被排除在主体和作者之外的群体——女性、黑人、被殖民者等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作者之死”理论不适合他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主体,否定作者,而应该把被排斥的部分包括进来。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之死”理论,传统作者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弱势群体才得以在历史中发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新型的作者主体追求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