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 ,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它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 ,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 ,就是要从总体上深入研究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历史 ,进一步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的唯一选择。 一、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认为,先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在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他们又提出,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俄国革命的实践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革命转变的理论,。他认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民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对于中国以至于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是巨大的。概括起来 ,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是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是搞清楚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概论》中的两个重大问题。下面结合原著 (《邓小平文选》第 3卷 )和教材《邓小平理论概论 )》作一些归纳。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什么是社会主义 ?早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当时欧洲主要是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考察 ,曾设想未来社会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  相似文献   
4.
一、监察的监察制度的涵义 1.古代监察的涵义是,监就是自上而下监视,《诗经·大雅》:“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察是考核调查之意,《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监察就是自上而下对群臣百官进行监视、调查、考核,以防其言行不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中国,建立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秦帝国,并建立宠大的官僚机构。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僚的监察和管理,设立了中央监察地方官吏的御史大夫,其官署为御史大寺,也称御史府。这样,专门负责纠察群臣百官的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大夫寺,即御史府也就应运而生了,于是监察二字合在一起使用。古代的监察官吏,是君主的耳目,代表皇帝自上而下监察群臣百官,与监察二字的涵义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应用围岩松动圈理论优化巷道支护设计,通过对比,阐明了应用围岩松动圈理论优化巷道支护设计。  相似文献   
6.
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造就一支专业素养过硬、能适应课改需求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生发的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形式,已成为学校课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某种意义上讲,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代替旧民主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伟大历史性选择。这种选择,经过历时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检验,证明不但是正确的,而且对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次选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所谓历史选择,指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诸种可能性中,人民群众通过反复比较,按照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所做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抉择。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命运 毛泽东指出,19世纪4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  相似文献   
8.
近期.我们对白银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涉及农村学校46所,走访教师近500人次,听课33节次,翻阅教师教案、作业100多本,座谈51场次,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1份。调查结果引起了我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