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尼采是批判基督教神学的著名战士。尼采之前,西方的神学批判有两次汹猛的浪潮。第一次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背叛“爱上帝的基督教原则”,大胆地否定中世纪使徒们的生活方式,不再以对自身感性生命的仇视来培植对天国的向往。人们从上帝那里夺回了被出卖的情感世界,把全部精神眷恋移到人的自身。第二次是十七世纪以来科  相似文献   
2.
本文强调文学内容的审美化的实在性、心理化的历史必然性;文学形式的独特审美价值;文学内容和形式在原初形态上的绝对不可分以及这种绝对不可分与抽象可分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3.
能力主体与时间本位:新主体性的两重断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中国哲学诗学应该重视主体性的建设,这不仅是回应当下西方重建主体性的前沿性学术追求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弥补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10多年来主体性精神严重缺失、构建当代中国人诗意性生存的需要。当下中国主体性的具体内容应该是“新”的。新主体性应充分重视欲望;但欲望的对象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直接构建主体性的核心因素。新时代的主体应该是能力主体。能力可以包容、超越欲望,可以在主体性的核心层面定位。新主体性应在坚持传统的时空一体性的基础上,突出时间的主导性与合目的性,把传统生存论的“空时”建构倒转为今日的“时空”建构。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感性享乐主义"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性享乐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普遍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现实感怀和生活行为。导致当代中国感性享乐主义出现的深沉的文化根源决定了该种社会心理具有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存的特点。嬉戏和世俗的狂欢可以成为大众的日常生活内容,但它永远没有资格掩盖与摈斥那为了崇高目的而在严寒和沙漠中艰难跋涉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一、外指分裂 文学语言所指称的语义实体,实际上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作品中所描写的具体的感性现象,二是通讨这些感性现象所提示的某种难于言说的人生意味。为便于论说,我们把前一方面称为“特指,后一方面称为“普指”。传统文艺学对特指和普指相互关系的论述本文不再重复。从主体对于文本的认识和期待来看,普指高于特指;从文学特殊性的构成来看,特指起着关键的作用。就二者的相互关系而言,值得深入讨论的是特指对于普指有一种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的"器物上手论"认定,人的日常存在就是同器物打交道;同器物打交道就是使用物、操作物,让物处于上手状态之中。"器物上手论"包含着反抽象认识、肯定器物的有用性、反主客观照等思想内涵;这些思想内涵同自康德以来的现代美学的非概念、非功利等基本观念有着既对应又对立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李泽厚思想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批判传统的本体论.李泽厚批判的主要是理性本体、欲望本体、圣爱本体、语言本体、"Being本体".李泽厚的批判是从他自己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出发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坚持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基本内容的人类物质实践活动的本体性,以此反对传统本体论的精神本体性;坚持从人的现实生存的完整性上肯定人和人的生命,以此对抗传统本体论对人性的单面认定;坚持人的历史性生存的多样性、流变性、当下性,以此颠覆传统本体的单一性、恒定性、彼岸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作诗、吟诗、品诗,毛泽东流露出来的生死感怀是一片意味丰厚的人文风景。越到暮年,毛泽东对生死的关注越强烈、越深刻。这是由他的文化心理、生存方式、行事风格所决定的.毛泽东的空间意识既继承又超越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使他获得了得以战胜时间与死亡的独具辉煌的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9.
福科“批判本体论”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科在<什么是启蒙?>中提出并给予了深入论述的批判本体论是晚年福科对自己一生思想的重要总结.作为一种被定义为态度和气质而不是思想观念与理性原则的批判本体论构成了对传统人道主义的否定.批判本体论具有同质性品格、普遍性意义和系统性结构;它强调能力和权力关系的分离,要求在历史建构性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主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将身体借给世界——读梅洛-庞蒂《眼与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现象学美学意义上的世界存在的实在性和身体与世界的同一,是梅洛-庞蒂对抗传统理性主义的基本立场。梅洛-庞蒂认为,世界是感性具体的、整体的、同时带有神秘性的存在;将身体借给世界是人进入世界并使世界呈现的唯一方式。将身体借给世界意味着让身体成为世界的工具、媒介,让身体世界化。身体世界化的基本哲学依据是:身体既是客体,同时又是主体。因为主客兼备,身体可以“我能”取代“我知”,在再现自身的同时实现世界的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