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近几年来,哲学界对矛盾的同一性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不少模糊的认识。例如一些研究者对矛盾同一性的基础、本质与表现形式不加区别,常常把矛盾同一性的基础、本质与表现形式和矛盾的同一性等同起来,造成了矛盾同一性问题理解上的混乱。因此正确指出矛盾同一性的基础、本质与表现形式间的区别,对于我们正确地掌握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弄清正确认识矛盾同一性的实践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留下了几千万字的著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查阅,向老祖宗请教。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他们努力写作并不是为了让后代当懒汉,不去思考研究问题,一切按照祖训办事,吃现成饭。恰好相反,马克思恩格斯一再要求人们不要把他们的言论当作教条。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说过:“我们就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  相似文献   
3.
文章记述了耄耋之年的黎先生对作者的教育和培养,通过书信指导他进行语言诸方面(文字改革、语法、音韵)的研究,满腔热情,诲人不倦、奖掖后学。  相似文献   
4.
讲座式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 ,是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 ,首先要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使之产生联想 ,把不同学科成功的方法借鉴到本学科中来。讲座式教学法就是采用散文式的手段 ,选择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 ,集中对本学科的某一中心问题进行探讨 ,以扩展学生横向和纵向的知识领域 ,启迪学生“方法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黎锦熙先生是我国文字改革(国语)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他一生为祖国文改事业奋斗不懈。仅就字母和拼音方面说,早在1916年就与蔡元培等人共同组织“中华国语研究会”促成注音字母的公布,参与注音字母的修订并创制了草体,又为推行而设计了注音汉字铜模;1926年与钱玄同、赵元任等人组织“数人会”创拟推行“国语罗马字”;1949  相似文献   
6.
托尔斯泰独具匠心的心理描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这种新颖、独特的描写技巧,曾给以高度称道,赞誉为“心灵的辩证法”。我们仅从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就能深深感触到这颗辩证心灵跳动的脉搏;听到这颗辩证心灵异常的心声。传统的心理描写,一般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去刻划人物性格,注重环境对人物心理的制约作用。例如,曾给青年托尔斯泰以巨大影响,被誉为心理描写大师的斯丹达尔认为,不同境遇中人的内心激情的变化,是文学所要表现的最美好的东西。他的这种美  相似文献   
7.
春秋笔法谈     
请看《辞海》“春秋笔法”条目: 古代学者以为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杜预《左传序》),含有“微言大义”(《汉书·艺文志》),后因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史记·孔子世家》所谓““笔则笔,削则削”,意思是“该记载的一定记载,不该记载的一定删除”,是说孔子写《春秋》的刚正不阿、严肃认真的态度.这里既未属意“春秋笔法”的特点,也未谈及“春秋笔法”的使用。《辞海》条目中所界定的“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云云,是一个海阔天空的大范畴,其外延过分宽泛,令人无所适从。因为这样的文字可以说俯拾皆是,但俯拾皆是的并非都是“春秋笔法”,它淹没了这种笔法固有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中俄两国的民族文化,有其发生的种种地理上、历史上、以及时代的、经济的、认识的和心理上的不同原因。但纵观两国的历史,似乎可以绰约地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中俄两国都是封建历史漫长的农业国,中国是封建制度最完备的国家,俄国是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国家;中俄两国都没有认真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洗礼,缺少人道主义的基本观念。黛玉和安娜都为寻求自身位置和自我价值经历了一场爱情的冒险,实现了的都是“失败了的人生价值”。这一切,也许正是沟通黛玉和安娜共同悲剧命运的桥梁。一、奴性心理和奴隶心理的“人”鲁迅认为,中国…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心理学研究中,梦幻被认为是意愿与现实的关系在睡梦状态中的一种反应,是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在梦中,现实因素的映象被分解、打碎、颠倒、交错、变形,乃至以自由漂移的方式重新组合,显示出某种意愿来。《红楼梦》中的“病潇湘”林黛玉,多次做过梦,她的梦,不仅具有美学上的价值,而且具有心理学上的意义。我们要真正领悟作品的美学价值,只有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探讨这些梦的成因。这种探讨,不应停留在梦的表面内容的解释上,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对梦的“显意”和“隐意”的剖析上。我们试从八十二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病潇湘痴魂惊恶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俄罗斯文学讽刺艺术的审美特征,为:含泪的微笑及毁灭性、荒诞式的讽刺。这些特征分别体现在果戈理、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的代表性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