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张先词作中大量题序的使用,对后来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姜夔对题序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乃是词史上的重要创获。从"轴心时代"角度考察二者在宋词题序发展流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情性"与"风貌"、"情理"与"内容"、"言文"与"形式"层面观照二者在题序审美、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以期在题序流变的过程中对他们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与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对当前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对生活与道德教育之关系重新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道德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有德性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张兵  张毓洲 《家教指南》2008,(1):102-105
钟馗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他来源于远古人们用来驱鬼的法器终葵(终椎).钟馗故事产生以后流传广泛.敦煌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是钟馗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从它开始,钟馗形象的神圣性开始减弱,民俗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4.
从《圆圆曲》与《长恨歌》看梅村体与长庆体之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圆曲》和《长恨歌》分别是梅村体和长庆体的代表作品。在创作上,《圆圆曲》受到《长恨歌》的很大影响,但是两诗在作者感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用典、叙述方式与叙述视角等方面有很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清代文字狱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文字狱以次数多,规模大,惩处之残酷著称于世.从函可<变纪>案开始,清人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或明或暗地记录着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狱案,或强或弱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但真正意义上对清代文字狱的研究则从清代灭亡开始.截至目前,对清代文字狱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清亡-1948年)、发展阶段(1949-1978年)和繁荣阶段(1979年-现今).这三个阶段的文字狱研究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呈现出诸多特征,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毓洲 《教育与职业》2008,(18):160-161
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加,加之近年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下岗工人需要再就业,以及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教育滞后、大学生就业观不正确等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部分大学生走出校门就失业。文章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政府要出台引导政策,高校要加强教育,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7.
与历代其它诗话相比,吴伟业的《梅村诗话》有其显著特色。出于某种顾虑,作者在创作《诗话》的过程中对所品评的诗人进行了严格筛选,确定了十二人,同时通过对他们的事迹和诗歌创作情况的介绍,表达和寄托了作者的某些意愿。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一生听闻、见证或亲身经历了清代统治者制造的各种案狱,如《明史》案、《长生殿》案、《南山集》案和查嗣庭试题日记案。这些案狱都触动或震颤了查慎行脆弱而敏感的心灵。而查嗣庭试题日记案,是雍正帝处心积虑亲自发动制造的文字狱大案,查慎行牵连其中,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尽管后来查慎行被释放回籍,但这种突如其来的、面临生死抉择的覆巢惨变,使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导致其心态失衡,处于巨大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对雍正帝的法外施恩,感恩戴德;另一方面,他的心态异常复杂痛苦,既痛斥罪弟,又顾念亲情,既恨名思隐,又痛感人生。感恩与痛苦两种心绪交织在一起,真实地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张先作为由宋初向宋中期过渡的承上启下的词人,从词的内容、题材和体制上对晚唐五代以来的词进行了开拓,对当时及后来词人的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词的创作作为一种文学活动,其在接受过程中期待视域的变化,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效果及意义。将张先词作对后来词人产生影响这一文学史现象,置于现代视野的语境之下,从文本层次、创作主体、接受主体等多维角度进行分析,对丰富我国古代词学研究,将文学史现象与西方当代文艺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工具,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本文从网络对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作了详细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有利于大学德育教育更好的应对网络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