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在自我意识问题史上具有枢纽地位,本文通过探讨那些围绕自我意识展开的相关问题来论证,康德的理论哲学将自我区分为逻辑自我、现象自我和本体自我,但它们不是三个自我,而只是看待自我的三重观点;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三重化自我的学说,在近代哲学史关于自我问题的探讨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以伦理世界为绝对前提的道德世界和解模式,是对现代伦理世界的现象学考察.现代性道德世界观的和谐是预定的,因而道德意识是以背反式存在的;道德意识这种“颠倒”的存在,即是伦理精神的“对象性表象”存在——伪善.在道德自我的统一中,通过道德语言的中项作用,个体道德的罪过得以宽恕,伦理普遍意识得以现实存在,伦理普遍意识与个体道德行为得到相互承认,达到和解.伦理精神以“理性直观”的形式保存于道德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其认知的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能力,因此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就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教学工作只有在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主要谈一下历史教学中如何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