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四部描写现当代女性艺术家的欧美传记影片,重申了社会给予的尊重与自由是女性获得幸福生活并展现才华、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前提条件这一主题。然而,在女性生存环境有所改善的今日,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在继续导致女性生活的缺憾,甚至是不幸?如果有,也许它并不仅仅是女性特有的,而是一种超越性别的、作为"人"的难逃的生存的局限和悲凉。  相似文献   
2.
加斯东.巴什拉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科学哲学新认识论的奠基者与文艺学想象诗学的开创者,后者更被称为对柏拉图贬斥想象传统的颠覆,开启了想象的哥白尼式革命。然而,这却是一位被中国学界忽视的思想源起者。  相似文献   
3.
一、备课和课堂教学设计 要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是备好课。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必修)的教学特点是教学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素养。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特征和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所以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的生活相结合设计课堂教学。芭在华东地区听了很多青年教师的展示课后感觉到,这些教师的课之所以很成功,原因之一是课前准备充分、周密。  相似文献   
4.
小说《纯真年代》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现出各自的"远离":艾兰.奥伦斯卡伯爵夫人因觉悟爱情的虚无本质而远离所爱,梅.韦拉德因承受自己在现实中的选择而远离丈夫与他人相爱的事实,纽伦.阿切尔因责任及保留内心虚幻而远离现实的感受。他们各自的选择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间的深刻矛盾。小说借主人公的所作所为,点出了作者华顿的态度:人要在社会传统、责任与个人情感、自由之间做出选择是艰难的,甚或是不可能的。唯有"远离"可以走向与世界的和解。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中,水仙的足迹是世界性的,水仙的含义不断增生。以巴什拉物质想象论透视这一现象,可以发现,与传统理性主义观念相反,作为物质的水仙构成了人之想象的始基;想象对物质的回应呈现了物质的主体性;想象与物质是不断唤醒与生发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水仙文学是人与物的深度互相创生的结果:想象创造人自身。  相似文献   
6.
夜行随感     
夜幽幽,人疏疏,乡间夜色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静谧和谐的魅力在吸引着你。车行进在那无穷的宁静之中,似乎又那么的蓬勃而又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多么甜蜜柔美的夜啊!深蓝色的夜幕挂在空中,显得那么深沉、神秘。它的颜色虽单一,却隐含着无穷的奥秘。一轮宛如玉盘的盈盈皓月挂在空中,那一弯轻柔、淡雅的光环,把周围的天空映白了。它的光引来了那柔和似絮、轻软如绢的浮云,它们缠绕着月亮,似有似无,似隐似现,让月色呈现出几分梦幻般的气质。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洒在地上,整个乡村像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银纱中。车渐渐驶入城市。这里和乡村简直是两个截…  相似文献   
7.
身为科学哲学家与诗学理论家的加斯东·巴什拉,其一生的思想轨迹发人深省。作为科学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认识论断裂",一反西方传统对科学的解释,认为其发展是非连续的;他的后半生献身于诗学研究,终生不渝。西方自柏拉图始,文艺与诗就不占重要地位。西方哲学传统更是认为,美学是哲学的非重要分支,低于其他理性学科。而巴什拉最初对文艺的关注,也是企图以此反证想象对科学与哲学造成的损害。但是,现代哲学的两大流派存在论与现象学都已走向审美主义;巴什拉的研究也将想象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历史趋向与巴什拉的轨迹都提示,美学不是哲学的分支、末流,而是基础:美学产生自由、超越,不断开启新的世界,是哲学探寻的基点;对审美的反思即构成哲学体系。以巴什拉的轨迹观照现代思想的走向,可部分解答"巴什拉之谜",也引起我们对世界之本质的进一步深思。  相似文献   
8.
《李凭箜篌引》是"诗鬼"李贺的代表作。"通感"是贯穿该诗的典型艺术手法。而其"通感"组合中隐隐透出的妖异、古怪、破碎与不和谐却非偶然。结合李贺郁郁短命的人生际遇,《李凭箜篌引》实际上流露出诗人一种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交织。  相似文献   
9.
结合中世纪的文化背景,可以看出中世纪耶稣形象的艺术特点有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的特点的形成又缘自于三个成因,以此观西洋美术史发展轨迹,那就是在"修正"与"求取平衡"中前行。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幽怨感伤的文艺传统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文人式欲望叙事:欲望与自我抑制深深潜伏在幽怨感伤的文人审美、表达的温和外表之下,在岁月流逝与因因相习中,也已成为知识分子群体一种不自觉的处世态度、审美类型、表达模式与掩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