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危情夫妻》(发表于《剧本》1994年1月号)是杨利民同志近年来的一部力作。剧中所写的看来都是一些生活琐事,作家却能以此揭示出生活的哲理。那些人物、事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都曾见过,所以读后感到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我认为杨利民同志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练出如此精彩的素材来结构故事、组织戏剧冲突、创造艺术形象,确实是一位善于观察生活的行家里手。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长河中,宗教对于各个民族都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在中国,特别是自佛教传入内地之后,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无不带有宗教的印痕。就中国戏曲来说,不仅有些剧目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有的戏就是在直接宣传宗教教义。因此,我们研究戏曲艺术,便不能不涉足于宗教,以便加探我们对于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某些问题的理解。宗教对戏曲的影响“宗教寄希望于来世,以现实为虚幻,以值欲为罪恶,以情心寡欲、超凡人圣为目的。”①并由此而派生出天廷、地狱、神仙、鬼怪,宣传行蓄积德、得道升天等诸多内容。自中国出…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的折子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的折子戏,是世界戏剧艺术中一种独特的演出形式。长期以来,在中国戏曲观众中已具有重要地位。一些新编戏曲现代戏的精彩段落,也经常在舞台上以折子戏的形式出现,并得到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好评。这说明戏曲折子戏是一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符合中国观众审美要求的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戏曲艺术不太景气的情况下,研究其规律持点,多搞些短小精悍,而又受观众欢迎的折子戏,将有助于新戏曲的创造和发展。一、折子戏的成因戏曲折子戏是一种有别于独幕剧的特殊的表演形式。独幕剧多见于话剧,它最早始于19世纪后期欧洲…  相似文献   
4.
中国戏曲是一种夸张的艺术,这恐怕是许多人都已了解并承认的问题.夸张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特征.它是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段,提高了自身的美学意义,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一般来说,艺术创造都离不开夸张.所谓夸张,就是将所表现的事物予以变形.“所有的艺术都不能不作变形,只是变形的程度不同,要不变形,它就难于成为艺术了.”就以与生活十分接近的话剧来说,它主张摹拟生活的真实,但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也是经过作家加工了的故事,并非是生活的原样.而戏曲艺术,由于它美学思想的不同,夸张变形的程度就比话剧大得多.它是将所表…  相似文献   
5.
一出戏的第一幕,是矛盾冲突发生的起点。矛盾发生处理得好,后面的发展才能有起伏迭宕之姿,高潮处才能有惊人之笔。反之,不仅后面的戏的发展难以自然顺势,就是勉强发展下去,也很难使整个戏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狄德罗曾说:“戏剧的第一幕,也许是戏剧中最难写的一部分,因为它总是应当揭示事件,使它发展,有时需要叙述,並且始终要有联系。”著名的话剧导演焦菊隐则强调说:“写戏,开始要象豹头,就是说,提出的问题和事件,总是很单一、很醒目、或者很惊人的,使观众一下子就能懂得。”这就是说第一幕既担负着单一、醒目地叙述,并使之发展的任务,又要“很惊人”,很快的抓住观  相似文献   
6.
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已被许多高等院校用作文科教材,影响广泛。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的篇章的讲解,尚有需要探讨之处,今撮录成篇,特向编写者请教。一、如何理解《秋夜》中“孩子来打……枣子”编写者将鲁迅的散文诗《秋夜》中的“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剥的枣子”句,解释为“作者的无限的挚爱,崇敬的心情,对枣树唱出了由衷的颂歌。他赞美枣树给人们带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公元初期两国间就有使者往来,这无疑对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会互相产生影响。从两国的戏剧艺术来看,就有着鲜明的血缘关系。因此,研究中日两国的文化发展脉络,亦可将其戏剧艺术进行比较论说。这将有有助于我们对于民族间文化发展的更为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雷雨》问世以来久演不衰,评说不尽,除了剧作所揭示的主题之深刻、结构艺术之奇崛精湛而外,戏剧语言的优美、精当是一个重要原因。研究它的语言特色的论著很多,论述的角度、层面也多次重复,但落实到具体语言上不仅有见仁见智者,还有一些尚未为读者、观众品味到的东西,本文谨从这方面做些尝试,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