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外科技活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文中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提出课外科技活动要精心设计、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主体际性、主体间性作为一种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对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方式作出了不同解读,具有普遍意义,对大学生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人与人是一种和谐、平等、共在的关系,他们在交往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表现出主体间性;而主体性、主体际性及其关照下的大学生管理却陷入重重困境,因此,走向主体间性是大学生管理模式建构必然的逻辑选择。  相似文献   
3.
4.
大数据改变了人们探索世界的方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体行为具有关注学生信息的全面性、混杂性、相关性等品质特性。大数据也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者主体行为能力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树立大数据意识,创新数据收集处理的技术与方法,并将数据转化为行动、创新思维与工作方式,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原理告诉我们 ,人的主体性 ,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 ,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存在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社会实践的能动发展依赖于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人们必须按照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运动规律办事 ,“如实地”反映客观倩况。同时 ,按照自身的需要、利益和能力去理解和改造客体 ,使客体成为对人有用之物。在这里 ,主体一词是指在事物的发展中起主动支配作用的部分 ,与客体相对称。人的主体性原理为面向新世纪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