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雳 《教育探索》2008,(8):81-82
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存在下列问题:入学率较低,辍学现象严重;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当;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等。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确立义务教育的价值取向,明确培养目标;建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经费落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指出: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文化和专业基础上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各行各业所需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城乡劳动者。国际上习惯称职业教育为:职业和技术教育与训练。它包括:职业准备教育(以在校生为主,包括普通学校的职业基础教育、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岗位培训(以在职人员为主)、再就业培训(以失业人员为主)。我国的高职教育实际上是职业准备教育中的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即是给予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的一种专门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师职前培养是教师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在对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教师职前培养入学条件、教师标准、课程体系、教育实践方式和教师资格制度等各方面特点进行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师职前培养现状,从中剥离出有益于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诸多经验,提出对教师教育的入学条件进行限制、确立专业化的教师标准体系、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重实习的力度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等方面的改善措施,旨在借此启示中国教师职前培养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的要旨在于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通识教育以其非功利性和文化根基宽广性为主要特征,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为职前教师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进行追寻的基础上,聚焦通识教育在职前教师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职前教师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的深刻认识通识教育理念、确立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选调高素质师资队伍和营造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等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励志教育对于每一个个体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贯穿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磨练意志.砥砺品质的可行途径,在励志教育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湖南科技大学学生励志社多年实践的经验,阐述励志社励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高校社团励志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校本培训的认识,结合校本培训有效性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指出影响校本培训的主要因素:校长的重视程度、制度的保障、教师自身的动力、师资的力量、培训信息的沟通、培训的方式、培训的经费。提出校本培训的策略: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导向,提高校本培训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立足本校,联系实际,加强对外合作;校长要做好培训的第责任人;注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形成校本研修文化;建立规范灵活有效的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7.
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校本培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是校本培训模式.文章分析了校本培训模式的特点、开展形式及实施条件,并从理论上对校本培训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文章对欧美等国及我国的继续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制定适宜的继续教育目标,探索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建立科学的继续教育评估体系是确保继续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校转变传统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基于交叉学科背景的旅游企业会计人才日益迫切。鉴于此,在分析旅游企业会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阐述旅游企业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企业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并指出应从基础知识课程体系、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和管理能力课程体系三方面着手构建具体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人”的发展和主体性在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的架构中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彰显,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与“主体间性”也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民主平等是实现师生主体间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合作互动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核心,相互理解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条件,对话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可行途径,共识与共享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