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提高《琥珀》一课的教学效率彭雪卿提高教学效率,就是指对于一门课程,可以用较原来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在一节课中,教师所需讲授的时间缩短了,但信息量增大了,并能留有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  相似文献   
2.
弹指一挥间,我在实验学校已经呆了整整十七个存秋,最初对“彭老师”三字的激动如今慢慢变成了习惯。我以为我的一生会一直就这么波澜不惊地与这所城市学校相伴。可是命运捉弄人,偏偏就在我最安定的时候,教育界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支教热潮。恍如当年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一般,我告别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和学生,来到了一所农村完小任教六年级语文兼美术、音乐等课程。站在这间四面透风的教室里,听着学生满嘴的方言土话,看着孩子们那充满求知欲望的双眼,我的心像是被针扎了一般。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呼唤着学生主观感受的表述,内心情感的流露,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教师该如何把课堂中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该如何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好读书的空间,处处给他们心灵的自由,让他们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兴致勃勃地去探索、去研究,并且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呢?本文以《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为例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盘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历程不难发现,其间经历了由普及应用到个性优化的延展过程。在如何取得进一步突破的问题上产生了歧义和彷徨。相当一部分教师(包括专家)钟情于整合过程中对环境和技术形态等的集合,有的教学过程甚至完全受信息技术的支配,由以前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屏看”,忽视了教学目的,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因此,如何辨证、理性地看待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如何适时、适度地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依然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事实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整合的效能突破应该从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开始。  相似文献   
5.
近日,笔者连续听了几位教师执教《秦始皇兵马俑》一课。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把课上得“有声有色”。比较几堂课的教学设计,哪些是真正颇有实效的呢?一、优化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精心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就可以成功地敲好这“课的第一锤”,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为此,教师们作了别具匠心的设计:设计一:教师课件出示一套秦始皇兵马俑的邮票,引发学生思考:邮票是…  相似文献   
6.
用心当老师     
彭雪卿 《中国德育》2006,1(11):75-76
弹指一挥间,我在实验学校已经呆了整整17个春秋,最初对“彭老师”三个字的激动已慢慢变成了习惯。我以为我的一生会一直这么波澜不惊地与这所城市小学相伴。然而,就在我最安定的时候,教育界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支教热潮。恍如当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一般,我告别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到了一所农村完小任教,教授六年级语文和美术、音乐等课程。站在四面透风的教室里,听着学生满嘴的方言土语,看着孩子们充满求知欲望的双眼,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般。我能带给他们什么呢?作为一名  相似文献   
7.
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经典诗文诵读”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这一综合性学习课题的研究,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集中指导,分散训练;讲究方法,创新课堂教学;关注过程,加强学科整合;丰富形式,注重活动渗透;表演才艺,构建展示平台。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文学素养同步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8.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它表面上赞美白杨树高大挺拔、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个性,实际上是借此表达“爸爸服从国家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文章短小精悍,词句优美,结构严谨,含义深刻,读过之后使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但因为文章所描写的生活环境与时代特征离学生的实际太远,学生对文章的内涵较难体会,而这恰恰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更是这篇文章最美的地方。怎样帮助学生体验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与人物的品质之美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设计的:一、运用录像,挖掘内涵文章一开始即展现了“茫茫的大戈…  相似文献   
9.
盘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历程不难发现,其间经历了由普及应用到个性优化的延展过程。在如何取得进一步突破的问题上产生了歧义和彷徨。相当一部分教师(包括专家)钟情于整合过程中对环境和技术形态等的集合,有的教学过程甚至完全受信息技术的支配,由以前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屏看”,忽视了教学目的,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因此,如何辨证、理性地看待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如何适时、适度地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依然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事实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整合的效能突破应该从全新的教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