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1.
徐小妮 《学前教育》2007,(2X):26-27
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来说,发脾气是家常便饭。因为孩子常常无法区分自己想要的、能做到的或能拥有的之间的区别。当他们无法控制事情,可能拿不到电话听筒,妈妈不帮他捡风车这样的小事,也会让他们的小脑袋里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他们既不会像成人那样协商,也不会自觉服从规则,除了发脾气,还能怎么办烦恼归烦恼,成长总是在复杂地发生着。孩子的发脾气背后,恰恰是自主意识的萌发。他比什么时候都愿意自己做事,甚至非常愿意帮大人做事。当然,你要为他们提供机会,保证安全;当他们无法完成任务时,允许他们发些小脾气。大部分孩子自己也不喜欢发脾气。试着帮助他们安静下来,然后表现出对他们的爱。  相似文献   
2.
徐小妮 《学前教育》2006,(11):53-54
在0-3岁婴幼儿的早期成长环境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不仅仅是适宜的物理环境、优秀的指导教师等等,更关键的是时时刻刻都守候在孩子身旁的主要教养人。  相似文献   
3.
徐小妮 《学前教育》2008,(11):38-38
生活在社会中,人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冲突。冲突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来说,更是家常便饭:争抢玩具、抢占空间、向他人显示自己,等等。往幼儿园这样一个教育场所,每当这种“不恰当”行为发生时,教师住往出于职业本能的责任感,想让冲突在第一时间内消失。  相似文献   
4.
在0-3岁婴幼儿的早期成长环境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不仅仅是适宜的物理环境、优秀的指导教师等等,更关健的是时时刻刻都守候在孩子身旁的主要教养人。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0~3岁婴幼儿相关领域的研究少之又少,人们一直认为0~3岁婴幼儿并没有做好社会化的准备,而对他们实施相关的教育引导也是毫无意义的。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养人忽视早期亲子互动的价值,或不懂得如何与年幼婴儿互动,甚至怀疑每天对着只知道吃睡和哇哇哭的孩子讲话是否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某早教中心的活动室里,指导教师为2岁至2岁半的婴幼儿投放了一个新的自制玩具——长鼻子大象,玩法很简单:引导孩子把诸如小皮球、乒乓球和小铃铛等材料放进“象鼻”里,然后观察材料的运行轨迹。  相似文献   
7.
8.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推行,一个越来越响亮的声音开始被更多人关注:关注幼儿的情感、兴趣、态度和个性。“快乐”、“愉悦”等等正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开始成为幼教界关注的焦点。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特别是0—3岁的孩子带来什么?情感在早教中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下面这篇文章,或许可以给大家——特别是奋斗在早教一线的老师们,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9.
在0~3岁早期教育中,家庭对婴儿的发展有着更加直接、深厚的影响: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家庭成员,许多外在影响要通过主要抚养人才能发挥教育价值。而且,婴儿通过与主要抚养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才能获得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受教育意识与水平所限,家长的教育作用常常无法充分发挥。目前以社区为依托,由妇联、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等协同开办的早期教育指导中心,以促进0~3岁婴儿的健康成长和提高主要抚养人的教养能力为目标,强调社区、家长、婴儿与教师通力合作,顺应了当前社会发展与家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