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进入21世纪,新闻传媒行业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新闻采访与后期编辑技术也成为了推动新闻传媒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流程及技术创新,提高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度。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新闻采访以及后期编辑技术的优化创新必须要立足于实践、把控好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细节问题。本文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推进新时期新闻采访与后期编辑技术的优化创新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试题评价首先,我们注意到,今年的选文是一篇叙事性、现实针对性都较强的散文。有人说此文道德说教色彩很浓,我以为这样说不妥。确实,文章关乎道德,在呼唤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对人类生存、人类文化负责任的价值追求,如果说这是一种道德说教,那也是必要的。文章所表达的价值追求,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善良、助人,也体现了新时代的新观念:将援助与旅游结合,在旅游的同时做保护生态、传承文化、援助贫困的善事,做对社会、对别人、对历史文化负责任的人。应该说,对高中学生,这样的说教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关注的往往是单篇的课文,重视文本信息的完全传输、知识的系统教授,强调这一个文本的特点,而不太注意这个文本处在什么单元,在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也就是说,我们往往缺少单元的意识,缺少教材的视野、课程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园丁工程”之一——“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首批试点,已于今年 4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开班。江苏省严华银等 8位老师被正式录取入班学习。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们经常围绕语文学习的一些热点话题组织研讨,展开争鸣。这里摘登他们一次研讨的实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正现今的社会充满竞争,年轻人追求卓越的心志满满,这当然是好的,可以称之为"正能量"。但比较而言,民主精神与平等氛围就大大缺失了,这是中国教育更应该重视和培育的。2009年,上海中学生参加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取得阅读、数学、科学素养第一的佳绩,引发外界持续关注,美国教育界也为之"震撼"。当上海学生2012年又一次夺冠后,更是引来诸多议论。英国、南非都派代表团来上海"取经",英国《每日电讯报》甚至发表社论,强调为了英国经济和数百万学生的光明未来,  相似文献   
6.
我们做教师的,干的就是将理想化为现实的活,我们既然信奉课改为我们描绘的理想前景,就要切切实实地拿出行动,大胆探索,为千里之行迈开足下之步,为理想的实现做出点点滴滴的努力。现如今,理想似乎已经不是一个褒义词,理想主义者更是为许多人不屑。前一阵子,网上热传钱理群先生"告别教育"的消息,被许多人作为谈资来讥笑理想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仅有书目是不够的,那长长的书单,甚至会吓倒现今的孩子们,更需要做的是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甚至是勇气,指导他们读书的方法,引导他们体会阅读的快乐,从而"登堂入室"。某出版社最近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统计了近3000名读者的意见后,得出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红楼梦》高居榜首,是读者们认为最"读不下去"的书。不仅如此,在这份榜单前十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此外还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不幸"跻身前十名。"水浒"、"西游"、"三国"、"红楼",这些在我们  相似文献   
8.
创新先天就具有交叉或跨界的性质,而跨界又是遵循科学规律和发展法则的。那么,为未来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的基础教育,又有什么理由不因应社会发展趋势,强化跨界理念和实践呢?  相似文献   
9.
研究性学习作为教育的新概念、高中的新课程、学习的新方式,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热闹之后,似乎又归于冷寂。但教育不是赶时髦,追时尚,作为严肃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被热闹与冷寂所左右,而要从热闹的偏颇中和冷寂的问题中冷静思考,重新认识,切实实践。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科历来是最热闹的,语文是什么,应该怎么教,各种争论历久不休,各家观点层出不穷,教学模式繁多,学术门派林立,许多一线教师处在懵懵懂懂之中不知所以,也有一些则狂热地追随名师到各地捧场.我想,热闹是好事,但我们不能在热闹中迷失.曾经有老师问我,现在是不是流行某人的“××语文”?如此发问,恐怕就已经晕了.任何观点的提出、模式的出现,都有其现实针对性,我们在了解其做法流程时,切不可忘了研究做法模式背后的理念和逻辑,我们要学的,恰恰是这背后的东西.如果只是跟着套用方法,复制流程,就会荒腔走板,最终迷失在纷繁的模式中,最后连方法都会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