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瑾劼 《上海教育》2013,(35):88-89
北京时间2013年12月3日下午6点,上海与OECD同步,分秒不差地发布了备受全球瞩目的PISA2012结果。如果说PISA2009把上海推到了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那么PISA2012则把上海推向了世界最好教育体系标杆中的头号交椅。  相似文献   
2.
论职业教育回归工作世界——工作场所学习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信息技术普及化、全球化大行其道的当今世界,人类已逐渐远离机器的轰鸣声,昂首步入以"知识型经济"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在此背景下,"工作活动"方式、意义及价值的实质性变革不断地重构着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问的关系.以"工作场所学习"(workplace learning)为代表,凸显后现代性思想精髓的,反传统、反制度化、重过程、重情境的学习理论对传统职业教育结构和职业学习范式发起了有力的冲击,试图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透过工作场所学习梳理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间关系的演进历程,从而揭示当下职业教育回归工作世界的历史诉求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英国于1993年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度(MA)计划,此后学徒数量不断攀升。从1996—1997年度的6.46万人上升到2000-2001年度的17.65万人,学徒的就业率也有大幅提升。截止到2000年已达85%。澳大利亚于1996年引进新学徒制.随着政府的更替,霍华德(Howard)政府将学徒制与受训生制合并,统一称之为“新学徒制”。1999年,澳大利亚开始实施新学徒制计划.到2002年.大约有33.6万名学徒参加了这一计划。人数是1995年(13.5万)的一倍多,其中93%的新学徒毕业后3个月被录用。2004年底。就业学徒达20万人左右。现在,澳大利亚已经有40万人参加新学徒培训。[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近期发布了首个国际性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调查结果(简称SSES调查),来自中国苏州、芬兰赫尔辛基、加拿大渥太华等10个城市参加了调查.每个城市随机选取了10岁和15岁年龄段的学生各3000名.调查采用"大五人格模型"测量包括好奇心、创造性等15项社会情感能力,并比较了不同性别、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各项能力的差异,还实证分析了不同社会情感能力对学生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结果为教育决策者、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提升整体育人效果的思路和路径,包括关注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科学引导家长,推动家校协同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加大社会情感教育课程和教学的渗透,归纳和提炼教师智慧与经验,丰富学科德育理论和形成实践典范;重视教育评价的完整性,处理好多重教育目标的评价冲突,构建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职业知识论的职业能力适应性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力带来新要求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提出,要通过“关键能力”的培养来提高职业能力的适应性。而职业能力的形成依赖于职业知识的习得。从职业知识的社会性这一逻辑起点出发,通过分析个体在学习职业知识过程中的社会基础可以发现,职业能力适应性的培养,应该考虑到职业实践活动中复杂的情境因素。  相似文献   
6.
徐瑾劼 《上海教育》2013,(20):40-42
"尼特族"这一标签综合考虑了青年人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因素,因此,它更适于描述和评价青年人的实际就业境况。2013年6月17日,中国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千名学生代表就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展开讨论,他坦承,今年及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都将保持在年均700万人左右,而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用工需  相似文献   
7.
徐瑾劼 《上海教育》2014,(11):48-49
如何把传统课堂变革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如何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上海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8.
9.
徐瑾劼 《职教论坛》2012,(4):52-56,71
工作场所学习(workplace learning,WPL),作为一种职业学习模式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流变中经历了数次蜕变.在遥远的中世纪,它表现为一种近乎于生活形态的学徒制,为人类孕育出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到了近代,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在制度化教育普及的浪潮中,学校逐渐替代了工作场所,从工作中学习不再是人们掌握技艺的唯一途径,反而成为了耗时、低效人才培养模式的代名词.直至现代,在知识经济的主导下,在终身学习思潮的推动下,工作场所学习又再次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在职业教育界,它演变为目前与工作世界广泛合作的各类名目繁多的工作本位学习项目(work-based learning).它的卷土重来以及对学徒制价值的重新审视到底是对手工业精神的复辟,还是对职业教育初始形态的怀念?  相似文献   
10.
从PISA成绩看,在考虑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全体学生之后,在OECD国家及伙伴国(地区)的大城市,学生的成绩与农村孩子的成绩相比,其平均差距至少是一个学年的学校教育。全球各大城市作为各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前沿阵地,在这一问题上是否具有共同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否足以使城市从容应对21世纪各股变革浪潮对教育体系所提出的新挑战?2012年5月10日-12日,在中国香港召开的首届全球城际教育网络研讨会为各国际大都市提供了进一步交流的平台。来自美国芝加哥、中国香港、加拿大多伦多、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