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一点就通例有一口正方形的池塘ABCD,四周岸边每隔6米栽一棵树,四个角上也都各栽了一棵。甲、乙二人从A点同时出发,逆向步行,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当乙走到北岸西起第18棵树时,恰与甲相遇。问池塘的周长是多少?(“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全国青少年数学竞赛江西分赛区小学五年级试题)分析:首先我们应当注意ABCD是正方形,因为有了这个条件,立即可以得出“东、西、南、北岸的长度相等”的结论。继而,我们应关注“四周岸边每隔6米栽一棵树”,因为这是本题中唯一有具体长度数据的条件。如果能够弄清楚一边栽了多少棵树,就能够求出正方形一边的长…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完成某些工作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而为使工作完成得最快或最好,我们必须去寻求一种最合理的安排,也就是说,要选择最佳的方案。一些数学应用题,就是这类实际问题的模拟与抽象。例有甲、乙两项工作,张独做,完成甲工作要10天,完成乙工作要15天;李独做,完成甲工作要8天,完成乙工作要20天,若每项工作均可由二人合做,则这两项工作都完成,最少需要多少天?(1995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试题)分析和解:既然甲、乙两项工作均可由张、李二人合做,而二人从事这两项工作的能力又各不相同,那么,为使所费时间最短,就应当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3.
解决数学问题总离不开转化。通过转化,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有一些糖,每人分5块,多10块;如果现在人数增加到原人数的1.5倍,那么每人分4块就少2块。问这些糖共有多少块?(1995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这道题中有两个数是未知的:一个是人数,一个是糖的总块数。而且前后两次的人数又不相同,这就使问题更显纷繁复杂。因此,我们应当抓住“原人数”这个关键。只要把原人数求出来,则糖的总块数便可求得。然而,要求出原人数也有些困难,“拦路虎”是第二次人数增加为原人数的1.5倍。这可要好好动动脑筋,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道题:星期天小明起床比平常晚,八点多钟才吃早点,这时他看到钟上的分针与时针的夹角为25°。等他吃完早点后,发现钟上的时间还是八点多,而且分针与时针的夹角仍是25°。请告诉我,小明吃早点用了多少时间?奇怪呀奇怪,早饭前后针面上的状况完全一样,难道小明吃早点根本就没有花时间?这不是什么“脑筋急转弯”的题目,你可千万别答“小明根本就没有吃早点”啊!应该这样理解题意才对:开始吃早点时,分针走在时针“后面”,而吃完早点时,分针已超越了时针,走到了时针“前面”。只不过无论哪种情况,分针与时针所成的角都恰好是25°罢了。既是…  相似文献   
5.
6.
例甲、乙、丙三人,甲每分钟走8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40米。甲、乙每分钟走40米。甲、乙两人在A村、丙在B村,三人同时分别由A、B两村相向而行。丙遇到甲后10分钟又遇到乙,求A、B两村间的路程。分析和解:这是一道连续相遇的问题。以甲、乙两人为一方,丙为另一方。双方分别从A、B两村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丙先后与甲、乙两人相遇。只知三人行走的速度及两次相遇相隔的时间,而要由此求出A、B两村间的路程,确实有一定难度。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像这类比较复杂的行程问题,首先应当画出线段图,发挥数形结合的优势,理清思路,找到突破…  相似文献   
7.
例小明和小亮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当小明走完全程的一半时,小亮才走了16千米;而当小亮走完全程的一半时,小明已走了25千米.问: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当小明走完全程时,小亮离甲地还有多远?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电二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电二局)制订了《2009~2011年人才发展规划》,确定了实施公司人才开发"十百千"工程的目标,即十名国际化领军人才,百名高级管理技术人才和千名业务骨干,制定了阶段性培养目标,量化了各类专业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建立人才安全长效机制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人才安全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数学占据了人类知识领地的一部分,在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中,有着很多的教学方式,而举例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由于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水平,因此举例教学并不是每一次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简要分析了举例教学的理念和举例教学的适切性,从两个方面讨论了教师个人与举例教学的关系及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