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俞明 《初中生》2011,(23):18-19
一次到某同学处小聚,见其文案上摆一学生来稿,读之有味:淅沥沥,我来了!别挤,别挤!我的身体里装着甜甜的蜜!我用丝丝缕缕的温柔轻抚着大地,啊!她笑了!轻轻地将我拥进  相似文献   
2.
文俞明 《初中生》2011,(14):25-27
现在的学生就像临街的旺铺,只要我们为他们打开那扇铺门,他们就可以做生意赚钱了。电脑里有《初中生》编辑部转来的许多稿子,是安徽省宣城市  相似文献   
3.
今年春节期间,去同学家,正好同学那读高二的儿子在家.在同学夫妇俩准备中饭的档儿,我和他聊到了读书与写作关系的话题.现在的中学生真不简单,他已领悟到读书对写作巨大的促进作用.他说:“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像春雨润物般,只要读到一定程度,写作能力就能在不知不觉间脱胎换骨……”听他说出这番话,我默然了,被震惊到,甚至一时产生了错觉:这小子还是那个我看着长大的“小不点”吗?  相似文献   
4.
文俞明 《初中生》2012,(2):18-21
正作文实际中生发的概念作文课上,常有学生问:"我们写作文,可不可以虚构?"对这个问题,我有时作肯定回答,可有时还不知怎样回答。因为我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们所说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虚构,充其量只是一种虚写。  相似文献   
5.
6.
笔者从教20年,对我国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有诸多感慨和想法,这里想谈谈"写作冲动".  相似文献   
7.
这是李敖在《看谁的文章写得好》一文中的一段话. 其中的"小毛头"是"成功中学"的学生.至于是高中生,还是初中生,文章没说.我想,大概是初中生吧. 李敖这文章写于1979年,距今已三十多年,可他说的千篇一律现象消亡了吗? 上网络一查,答案很清楚:千篇一律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现象至今存在,这种现象不好也是肯定的——这些均不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本文要着重探讨的是:1.对这种现象,我们应持的基本认识、态度;2.如何让学生尽快走出千篇一律的怪圈.  相似文献   
8.
文俞明 《初中生》2015,(20):4-6
输入“有意思、有意义”六个字,经“度娘”一搜索,内容海量去了.网络内容多指问人生是要“有意思”呢,还是要“有意义”,好像讨论得还很热烈.我认为,无论两种之中取哪一种,都是昂扬壮丽的,传递了正能量,于芸芸众生极有好处.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家才觉得这样的讨论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故延伸开来,有问婚姻的,有问工作的,甚至有问吃饭是要有意思,还是要有意义……如此这般,扯来扯去,就扯出个中小学生作文“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来.  相似文献   
9.
文俞明 《初中生》2010,(5):26-29
笔者从教20年,对我国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有诸多感慨和想法,这里想谈谈“写作冲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文人写诗作文皆注重炼词。古代文学创作经典《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段话:"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意思是说选词、炼词是造句成文的基础,十分重要。历代文人非常讲究炼词他们强调字词的推敲和锤炼,力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卢延让曾有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诗句,杜甫也曾写下"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的诗句。可见,古人为炼词,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