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英语听力课教师的任务不能只是简单地测试学生听懂多少,而是要传授学生如何获得 “听”的能力。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听力 水平。  相似文献   
2.
初中思想品德是初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初中生的道德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原因是知与行的严重脱节。只有让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才能达到知行统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良好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方岚 《教育探索》2006,(3):108-109
一、言语行为的界定范围理论学家认为,当人们用非本族语表达思想或接受思想时,人们的言语行为往往经历从本族语到非本族语的被动转换。早期的实验性的研究认识到这种转换发生在社会文化学层面上,很少对这种现象进行系统性的比较研究。近些年来,研究人员更注重在传统的社会文化学选择层面上进行实验性研究,同时结合对第二语言中完成言语行为时所运用的社会语言学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4.
方岚 《亚太教育》2022,(2):103-105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综合知识素养的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之下,如何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来打造高效课堂,成为越来越多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命题。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信息化背景下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若干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5.
方岚  周梦瑜 《教育导刊》2010,(12):40-43
本研究以多媒体和感知风格理论为框架,考查了课堂上视觉型、听觉型、读写型和动觉型四种不同感知风格的小学生观看英语动画片后的学习结果。研究发现:①四种风格学习者的总结果没有显著差异;②视觉型学习者的词形学习结果显著优于其他风格学习者。该结果提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6.
国内曾流行这么一种说法:我国中学生到美国中学去读书,那是如鱼得水,原来,成绩平平的,到了那里也是优等生,考美国的名牌大学更是轻而易举。其实,谬矣,起码是犯了一个严重的片面性错误。不相信?那就听听杨琼是怎么说的。她是赴美国留学的中学生,名符其实的尖子生。其实,她在美国上高中,可是——  相似文献   
7.
方岚 《考试周刊》2010,(10):122-123
许多非英语专业的高职学生其实原本对于英语并不抵触,只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渐渐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如果能通过听说能力的培养再次唤起他们对于英语的热爱,甚至找到自己的专长,当然更好。所以无论是学生本身、英语教师和校方及学生社团,都可以为此投入自己的一份努力。学生在入学前的暑假可以好好利用这个“黄金时间”,多接触英语,做好听说能力的衔接,避免遗忘;校方可以投入一定人力和财力,举办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教师在英语课堂中无疑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应设计一些丰富的英语听说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兴趣。通过多方努力,相信一定能在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方面有所斩获。  相似文献   
8.
交际教学法是以语言的功能项目为纲,着力培养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体系。目前,交际教学法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针对只具有较低专业水平的学习者,对语言结构的准确程度不做严格要求,强调语言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相互沟通思想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方岚 《教育导刊》2008,(6):30-34
本研究同时采用受试间方案和受试内方案,运用语言测试、课堂观察和电话采访家长的方法,比较了广州市某校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在集中式与滴注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和课内外的学习行为。研究发现,学习者在集中式教学模式下学习效果明显优于滴注式教学,而且不论课内还是课外,都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本文突破前人从语言掌握的角度解释结果的模式,应用心理语言学理论,通过情感动机层面的分析,指出集中式二语教学能够促成二语习得者学习效果与正面学习动机之间的良性循环,达到最优的二语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不朽之作,也是美国历史上"喧嚣时代"的一部精品.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形式上它都堪称一部完美的作品.本文主要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探析"美国梦"的神话原型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神话原型,从而揭示作品中蕴涵幻灭感和悲剧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