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教育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教学评价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借鉴以往教学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柯氏模式”从“体验一所获一运用一产出”的思路出发,由外到内,渐渐深入,综合多方面的意见,是一种更为系统的评价模式。该模式认为要树立高级到低级的评估理念、建立信息资料库,加强各方合作、重视行为评价、形成“一体化”的评价流程,能够对当今的教学评价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供给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但我国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存在“唯我”与“为我”困局。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应实现“从我到他”的逻辑超越,表现在四方面:主体逻辑上,从自我主体性转向他者主体性;价值逻辑上,从利益互动转向责任互动;关系逻辑上,从互惠对称关系转向非对称关系;行为逻辑上,从理性嵌入转向德性融入。为促进定向教师培养迈入乡村,建议转向“他”理念,塑造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新自觉;加大“身体”实践,丰富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体验路径;营造“协同”环境,活跃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大氛围。但也应注意他者观的限度,以避免对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3.
课堂学习是一套话语互动的过程,话语退行是课堂话语互动从高水平阶段降为低水平阶段的现象。出于知识贫困,在线课堂的话语互动未能尽显“线上化”优势,反而出现话题、话轮、话规、话境上的退行特征。话语退行现象表征了在在线课堂常态化过程中,存在着结构性、制度性和个体性困境。为缓解在线课堂的话语退行,应关注需求,掌握对课堂话语的线上期望;发挥顶层建设,打造在线课堂话语的引领格局;精准帮扶,培养弱势师生的线上知识基因。  相似文献   
4.
时广军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3):49-58+121-122
导师团队可以整合群体资源,促进研究生多面发展。基于江苏省两届“十佳导师团队”事迹的分析发现,优秀的导师团队表现在:有卓越的领衔人,重视成员水平与团队设计;承担学识专家、意识榜样、规范者、支持者、领导者、关爱者六大角色;团队行为有指导、交流、支持、协作四个特点;任务绩效是团队首要关注的,并关照个人成长与团队生命。当前优秀导师团队建设面临学科失衡、高中心关系、导师衍生化、人员梯度过窄、制度淡化等问题。建议注重投入,从成果证明转向过程证明;注重分工,从角色重叠化转向角色专业化;注重规范,从制度虚无转向规则引导。  相似文献   
5.
国外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框架、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模式。通过比较之后可知,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对接、鼓励行业或企业参与、打造“双师型”队伍、完善职业教育的质量监督保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促进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就业的有力工具等能够有效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7.
8.
为给薄弱学校培养高质量教师,澳大利亚探索出“工作型”路径的教师教育,有别于传统“学院型”教师教育。在薄弱学校遭遇教育困境、国内教师供给改革和国际经验带动等背景下,澳大利亚“工作型”路径主张将高质量生源放在薄弱学校进行田野培养,满足当地学校所需,并尽可能保持较长时间。在实践路径上,澳大利亚在招生、培养、中途退出或毕业、评估四个方面采取多维举措,并形成特色。其特征表现在:由公益组织牵头承载政府意愿,基于“程序正义”严控生源起点,引导学生在具体工作中深度学习,在教育系统与教育结果上产生双重影响。“工作型”路径追求立足学校田野的多元参与,为澳大利亚教师教育带来新面貌。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帮助更多学子有机会享用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使得毕业生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部分毕业生在这种挑战下丧失信心。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毕业生信心受损的原因,并基于人力资本的特征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改进建议,以便更多高校学生树立就业信心。  相似文献   
10.
导师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基于对加拿大三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分析,发现其研究生导师制度呈现出“合作与差异”并重的特色,表现在:导师角色上,以多方引导人、共同责任人为定位;导师职责上,重视规范职责与协商职责并行;导师时间上,提倡全程参与研究生教育;导师指导效果保障上,多维度促进导师专业成长。研究结果对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建设的启示如下:探索“自我询问”机制,引领导师理解自己;尝试“期望协议”,明晰师生的主体职责;落实导师合作小组,拓展指导效果;深化“分类指导”细则,关注学生多样性;打造规制、引导、自主“三合一”服务体系,促进导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