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创业品质代表一种以创新创业为基础的做事与思考方式,其内涵包括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创业品质的概念、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大学生创业品质培育的研究作了梳理和分析,并从创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本位对其德育价值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园长的影响力南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部分组成,而后者是决定性的,起主导作用的.园长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品格、能力、知识、情感等因素构成.因此,对园长来说,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较好地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才能达成幼儿园和谐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菜勺是常用的烹煮工具之一,当使用菜勺进行烹饪时,需涉及到上肢的运动,特别是重复性的关节屈曲、旋转活动极易造成累积性工作伤害。研究通过设计模拟菜勺勺汤实验,利用VICON动作捕捉系统收集3种菜勺型号的右边上肢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的三维运动坐标。通过对坐标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肘关节和肩关节的屈曲分别在33.55°至83.68°,12.95°至72.21°;而肘关节旋前角度47.15°至87.77°;菜勺型号(p<0.000 1)显著影响3个部位的力矩值,菜勺型号越大力矩值也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4.
实践教学是大学培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培养厚基础、多方向、强实践、有能力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本文从课程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7个方面构建了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基于每个方面的教学特征与要求对其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以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与质量,为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是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提供建设工业强国的人才资源的重要专业。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从课程育人目标、课程育人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四个方面,构建专业课程“四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着力提高、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建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且鲜明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6.
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创业观形成的原动力。目前,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创业精神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文章从创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本位来理解创业教育的功能,对现有创业精神的研究文献进行了重新梳理,探讨了目前创业精神研究的前沿问题,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为改进“火灾与爆炸灾害控制”课程教学效果,基于探究式教学理论,提出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指出实施的步骤、目的、主体及方式,并分析其支撑体系:教材,视频教学场景,事故案例,现场实践,实验器材及软件,教学团队等。  相似文献   
8.
一、以身作则树威信——身教艺术园长要研究如何运用非权力性影响的管理艺术即身教艺术,它源于领导者自身的人格力量。第一,精神力量。在竞争的环境中,首先,园长必须具备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其次,谋全局、谋长远、谋特色、谋大事,制定发展规划,优化育人环境,硬化管理措施,强化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提取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初始评价指标体系,并编制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其次采用SPSS 19.0软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问卷数据进行了项目分析、效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提出了包含个人综合素养、综合管理能力、校园环境因素、社会支持程度、法律管理知识和个性特征6个一级指标和创新创业思维训练等34个二级指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基于问卷调查相关数据,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该研究为客观、合理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易灿  郭琨 《文学教育(上)》2014,(17):138-141
儒家伦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具有独特的生态观。本文重点挖掘和梳理了儒家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之有度、参赞化育”等生态伦理智慧,对于进一步增强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提高人们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性,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生态意识和理论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