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综合类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绝笔,作品在地域风情的展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城三月》的地域风情特色主要表现在自然景物和风俗人情的描写上,并充满了作家对生活的思索,折射出作家对本土文化洞悉和思索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写作课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慧芳 《现代语文》2007,(11):113-115
"多媒体技术是对图形、图像、文字、三维动画、声音、音乐及动态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及表现的技术。"①多媒体教学是指在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与视频展示台、投影仪、DVD、录放机和音像设备等组成的多媒体平台上组织实施的教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  相似文献   
3.
秦牧和余秋雨同为学者散文的代表作家,但他们的创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本文试图从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对“形散神不散”的诠释,对“谈话风格”的比较中,论述时代政治因素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挥之不去而又无法释怀的"乡土情结"是萧红创作的显性特征之一。萧红的乡土情结源于她对乡土的爱恨交织的童年记忆,也是时代思潮影响、自身窘境挤压的结果。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形成了萧红创作乡土情结的独特魅力,而对鲁迅先生启蒙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实践,又使萧红的乡土情结完成了对同时代作家的理性超越。探究萧红乡土情结产生的深刻社会、历史、文化根源,是全面了解萧红及其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秦牧和余秋雨分别是“十七年”和90年代学者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虽存在较大差异,但都体现了学者散文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邃的特点,有着深沉凝重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并继承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见拙作《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之比较》一文,载《职大学刊》1999年第3期)本文拟就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在艺术上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一番比较分析,以期全面把握两代作家学者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一、广泛运用联想和想象,是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的基本艺术共…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作品题材、意识和传统继承这三个角度,分析了秦牧、余秋雨两位学者散文的共同点,并指出:余秋雨在题材的绝对广度上不及秦牧,但在“人文山水”这一特定范畴内,题材多姿多彩,五光十色,体现了气贯古今,吞吐千年的“大品”气度。秦牧散文的理性批判较多地集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余秋雨散文的理性批判则更注重揭示传统文化整体性的暗昧色彩,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成为作品的重要内容。秦牧散文承载起作家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传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索;余秋雨的散文通过对事物具象的刻画,表明自己的审美倾向和思想观点,以对历史、现实及文化的真知灼见昭示读者,给人以感染、教育和启迪,实现了当代散文的超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