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学校遵从上级人事部门的要求,年年都要从“德、勤、能、绩”等诸方面对每位教师进行考评,分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三个等次来进行奖励和存档。受传统思想的支配,这三者的分布比例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样式:大约10%的老师“优秀”,极个别的(甚至是没有)老师因为众所周知的工作失误被限制为“基本合格”,其余的老师都是“合格”等次。这样的比例设计强烈地向老师们传递了一个貌似积极的信息:让大多数的“合格”者先向为数极少的“优秀”者学习。  相似文献   
2.
学校遵从上级人事部门的要求,年年都要从"德、勤、能、绩"等诸方面对每位教师进行考评,分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三个等次来进行奖励和存档。受传统思想的支配,这三者的分布比例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样式:大约10%的老师"优秀",极个别的(甚至是没有)老师因为众所周知的工作失误被限制为"基本合格",其余的老师都是"合格"等次。这样的比例设计强烈地向老师们传递了一个貌似积极的信息:让大多数的"合格"者先向为数极少的"优秀"者学习。为了加强"制度保障",人事部门还规定了"连续三年‘优秀’可以提前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措施。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和做法其出发点毋庸置疑,问题是:这种评优真的具有激励性吗?有多大的激励力量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