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0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7-8岁是小学的初始阶段,该年龄段的儿童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的心理、行为、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幼儿特征:好奇、好问、好动手,喜欢探索,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他们还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培养他们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观念、精神、态度的重要时期。怎样利用好这段时期,使学生在培养科学素养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呢?  相似文献   
2.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组织对科学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指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找到探究的切入点是最大的难题,这需要教师掌握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技巧。本次论坛通过分析三节典型的研究蚯蚓的案例,探讨了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指导学生探究有哪些策略。  相似文献   
3.
当前,建立类型的课比较多,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孩子建立科学概念、建立科学信念、建立科学情感、建立科学技能,等等。孩子们也沉浸在老师为他们建立的一个个科学世界里,并且从不怀  相似文献   
4.
我国科学启蒙教育的前辈刘默耕老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曾谈到:"中国有句古话:‘诗从胡说起’。搞科学也是从‘胡搞’开始,离不开‘胡想’、‘胡说’、‘胡做’。"看看人类的科学史,最早的"科学"不是"胡想"吗!不是很幼稚吗!科学家进行的研究,在没有成功之前,都只能是"假想"、"假说",也可能就  相似文献   
5.
学习和把握新课标的内容要求,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教师的教研重心。《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涵盖多个重要概念,只有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并把握其内在关系,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科学教学。  相似文献   
6.
从当初的一名乡村教师成长为如今的国家课标组专家,执笔“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相关内容,成为中国科学教育史上将“工程学”引入小学科学教育领域的第一人,在短短十八年中,似乎每两年我就会登上一个台阶。如此不断地前行,在不知不觉中登入科学教育的殿堂,窥探科学教育的内核。  相似文献   
7.
曾宝俊 《科学课》2014,(5):97-100
《蜡烛的燃烧和空气的体积》这节课陶绕蜡烛在量简内燃烧后出现进水水位高低不同的现象,通过层层剥笋式的现象剖析、逻辑推理、实验检验、过程检视等活动,探索水位的高低和蜡烛火焰大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某些现象常常是逻辑推理成立而用实验并不一定能够证实。有时候,逻辑判断错误而直觉却指向正确。  相似文献   
8.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因此,优秀教师十分注重教学语言,总是以生动、丰富、优美、流畅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普通教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水平呢?必须进行语言锤炼。  相似文献   
9.
科学不单是事实、定理和测量方法的集合,它更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系统。在从事科学探究活动中,为了确保所获得的信息真实地如现象所显示,为了使归纳、推理所得的想法不流于偏颇或曲解,我们必须在观测或度量的技术上有要求,在逻辑推理的思维上有规范,这些执行探究的能力我们称之为“科学过程技能”。某一系统知识是否被视为“科学”,是以它的本质是否为“真”来判断的。若要确认“知识”是否为“真”,不仅要从“知识”的确实性、一致性、逻辑性去考核,还要从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上去检验。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客观性不仅在于其认识结果的客观,即科学知识符合客观实际,更在于它的过程的客观。如何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技能呢?  相似文献   
10.
<正>就科学探究而言,动手固然重要,但理性思考亦不可缺。"动手"与"深思"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必须同等关注。然而,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往往只注意"做",而不关注"思",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探究缺乏周密性和计划性。而作为学生探究的指导者,教师需要在探究过程的关键之处,收住孩子漫天飞舞的思绪,组织孩子周密讨论,潜心思索,引导孩子理清实验的步骤,关注材料的功能,明确研究的目的,引领学生在潜思默想中酝化知识。请看笔者《使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一课的教学尝试:先前,学生用了很多方法也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