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综合类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华民族在生存与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民族精神,其本质是自强有为。自强有为精神在传统文学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体现: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为以务实用世作为一贯主题;在文学思潮上,表现为以尚新通变作为主流思潮;在发展规律上,表现为以兼容并蓄作为主要发展模式。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自强有为的精神在当代依然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诗史精神”依然可以借鉴;变革应当以推动文学发展作为目的;兼容并蓄必须以精严的抉择作为前提  相似文献   
2.
明中叶至清中叶文艺发展的两次否定曾宪祝明中叶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刺激下,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文艺领域中,就是出现了一股与封建正统文艺对立、折光地反映当时时代精神与市民思想感情的文艺洪流。这股洪流表现出一些新的特质,如提倡世俗...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师说》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教育界和文学界的推重。从洋洋大观的《八大家文钞》到作为普及读本的《古文观止》,几乎每部古文选本都有它的一席之地。中国近代、现代、当代的语文课本,也都把它作为必读篇目。也许正因为大家对它耳熟能详,在理解上也逐渐形成一套“程式”。即:一个主题——尊师重道。三个观点一“传道、授业、解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套“程式”一经约定俗成,就逐渐在各种论述、鉴赏、分析文章直至老师的教案和学生的答卷上固定下来。本文无意对这套“程式”提出质疑,只是想探究一下,除了“程式”里的内容之外,《师说》还能向我们透露哪些有关传统教  相似文献   
4.
一目前研究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通常的方法是从语法功能变化的角度进行分类考察。考察的结果,有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如概念不够清楚、范围没有限制、分类的标准和考察的方法有些繁琐等。本文拟就这些问题提出讨论,并尝试从词义发展的角度考察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一点探索。一、是否真正“用作”或“用如”了动词。说到活用,通常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也有的古汉语著作表述为“用如”)等门类。这些非动词是否真正“用作”或“用如”了动词?就说“名词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注意词与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文言虚词大多从实词中“借”来,往往和原来的实词在意义上毫无联系;而有些文言虚词(多见于副词)则是实词“虚化”来的,它们和原来的实词在意义上联系密切。文言中副词比较丰富,往往几个副词能同时和一个现代汉语副词对译,但若把这些副词原来的实词意义结  相似文献   
6.
(一)这里说的“特殊用法”,是指文言中的某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意义与功能,因而在充当句子成分或构成词组时可突破常规。语法书上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词类活用”。特殊用法在文言中不仅出现频繁,而且影响到词义的发展,牵涉到语法功能的改变,有时还会导致读音的变化,与词汇、语法、语音都有联系。在文言文教学中,它向来得到重视。但是,目前讲特殊用法,有些问题还待解决,如概念不够清楚、范围没有限制、门类过于繁琐等。下面就这几方面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7.
有些古汉语著作提到一种“偏义复词”。各书给这种词下的定义大同小异,较典型的说法是“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第79页) 复词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