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探究性教学中,假说是对事物或现象所作的假设性解释,其正伪必须接受理论和实践的检验.检验的结果有“证实”和“证伪”之分.“证实”是指收集到的实验材料或进行的理论分析对观点作出肯定性的判断,而“证伪”则是作出否定性的判断.从教育的角度看,“证伪”比“证实”更重要、更接近科学研究的本质,而“证实”只能说明观点和假说的学术价值.“证伪”在探究性教学中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如行云般"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如流水般"随势赋形",不断撞击出美丽的浪花,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它充满生命气息和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呈现着流动美、生命美和创造美。新课程倡导的"动态生成",实现学生的最佳发展。课堂教学资源涵盖文本资源、教师资源、  相似文献   
3.
1 理想实验 理想实验指在理想的条件下,在头脑里进行观念性操作和逻辑推理,从而获得结论.它是一种以感官实验、日常经验、已有知识为基础,逻辑推理为工具,观念性操作为关键的理念世界的实验.其最大特点是假想性和超越性,即实验处于一种假想状态,可以超越实际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5.
曾志旺 《物理教师》2007,28(11):18-19
“假说”是指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加工以后,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的假定性解释和说明.探明探究性教学中学生科学地提出“假说”受哪些心理因素的影响,对于开展“假说”的优化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学生不会无缘无故地提出“假说”,提出“假说”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遇到的困难;学生也不会胡乱地提出“假说”,提出“假说”的过程,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经验,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进行思考的过程.1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提出“假说”的释放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进行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假说”在探究教学中被表述为“猜想和假设”,是指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加工以后,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的假定性解释和说明,表现为:一是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或现象的成因进行猜想;二是对探究的方向或现象的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探究教学中的“假说”有何意义和价值?学生科学地提出“假说”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实现“假说”的优化教学?本文结合笔者的思考和实践,谈谈这几方面问题,希望对科学探究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曾志旺 《物理教师》2002,23(6):16-16
使氢原子中的电子发生向外跃迁有两种途径 ,一是用光照射 ;二是通过具有一定动能的实物粒子的碰撞 .用光照射使氢原子跃迁时 ,入射光的频率要满足选择性原则 (光子能量超过电离能时除外 ) ,对于用实物粒子通过碰撞实现氢原子的跃迁 ,教师和教学参考资料上则普遍这么认为 :“实物粒子与光子不同 ,其能量不是一份一份的 ,只要入射粒子的能量大于或等于氢原子两能级的能量差值 ,其动能的全部或部分为原子吸收 ,可使原子发生能级跃迁”(《物理教师》1999年第10期p .13) .笔者认为 ,上面的结论是错误的 ,应当从碰撞的角度 ,运用碰撞遵循的规律进…  相似文献   
8.
物理习题足依据一定的物理模型设计而成的,明确物理模型是解题的关键,物理解题中的“模型联想法”是指通过相似、相近、类比、相关性等联想,以一些基本的物理模型为思维元素,并借助它们进行思考分析,从而迅速把握物理问题的处理方向.运用“模型联想法”解题,可将那些物理过程复杂,已知条件隐晦的物理模型变换成与之等效的简单、明了的基本模型或分解成一些基本物理模型的组合,往往可达到别开生面、化繁为简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将使回路部件受到安培力作用而发生运动,这种现象称为电磁驱动.电磁驱动原理在现代科技创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感应异步电动机、磁性式转速表、可探震源地震勘探、磁悬浮列车的驱动、原子核反应堆中控制棒的抽插等.中学物理电磁感应知识的学习、训练、考试中也大量出现电磁驱动类问题,因此理解和掌握电磁驱动的特征和分析方法,有利于深化电磁感应知识的理解,提高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0.
曾志旺 《物理教师》2010,31(7):43-46
如行云般“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如流水般“随势赋形”,不断撞击出美丽的浪花,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它充满生命气息和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呈现着流动美、生命美和创造美.新课程倡导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追求这种境界,实现学生最佳发展的一种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