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中国青年报》"冰点"新闻栏目在李大同主编时期,选择了软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抒情性社会批评方式,报道引起读者强烈反响,成绩辉煌。这种新闻选择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折射出一个时代新闻编辑文化选择的必然性。而南方周末新闻从诞生起就选择了理性批评方式,这种方式既带来了辉煌的成功也经历了坎坷艰辛,折射出一个时代新闻编辑文化选择的困境。近年来,两大媒体编辑不约而同地改变了新闻报道方式,给新闻编辑的文化选择,带来了诸多引人深思的议题。  相似文献   
2.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相似文献   
3.
《新闻学概论》(二版)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新闻学概论》(二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李良荣曾在其“再版前言”中说:“……自2001年3月出版以来,承蒙读者的厚爱,两年多重印6次。”可见在当下新闻学界,尤其是新闻学高等教育界,这是一部有重大影响的新闻学理论教材。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闻”的定义是个讨论多年的老问题。“曾”文对此又有“新议”,实是因李良荣先生的《新闻学概论》(二版)一书而发,于是这篇文章又似乎成了一篇书评。书评就其性质而言是评论,称赞与批评均是其题中之义,对同一事物见仁见智,也是评论的常见现象。当然,“曾”文所论或有片面与不足,倘李良荣先生乐意回应说明,则是我们所欢迎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通过两种报道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每种报道都存在报道的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新闻媒体通过负面报道进行舆论监督,以促使社会做出一定的改革,同时这些报道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维护稳定,正面效应巨大。当前我国负面报道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负面报道如何扩大正面效果、缩小负面效果,既是新闻观念的问题,也是新闻报道的技术与艺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纯新闻"已然成为新闻研究的热词。在探讨"纯新闻"及其派生的理论亚代码时,发现"纯新闻"是一种具有独特作用的理论假定,其利于观察新闻的本质正在于它的非纯粹性。人与现实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一种话语关系,新闻话语成为反映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的重要话语形式,因此它并非孤立产生,而是由整个社会赋予;新闻叙述实际上是消息提供者、新闻工作者、读者、新闻传统共同努力的社会活动,它们合力定义了什么是新闻,一起构建了社会图景;新闻话语本质上是社会活动的一种模式,辩证地反映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闻的理性意识、现代意识逐步建立.其生成的一个特点是,政治的群体意识不断淡化,而带有群体性思维特征的新闻意识,即大众新闻意识又极速地形成.大众新闻意识是随市场经济同步到来的,在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现代性的负面性.因此新闻理性意识开始向现代伦理意识转向:新闻传媒是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兼具政治性内涵,在受到市场力量驱动时,必须受到政治或公共权益的限制.因此“新闻部门必须同时遵循新闻规范和商业规范来进行新闻生产和交易”.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尤其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应用率非常高.有学者称,这种采访方式.已经成为焦点类节目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但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人仍然比较依赖传统媒体,不太相信网络,因为网络新闻真假难辨不可靠。造成网络假信息泛滥的原因除了网络自身外,法规制度、网络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网民道德水平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要杜绝网络假新闻现象,必须加强法规建设、完善监管制度,但更重要的是提高网络原创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仅仅几年时间,民生新闻引起广泛关注,成功拉动了新闻栏目的收视率.但民生新闻在创新与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甚至发展危机,比如题材范围狭窄,内容琐碎,负面信息过多;报道表面化,挖掘不深;媒体角色不明确.忽视舆论监督功能;形式和内容同质化和媚俗.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民生新闻"必须抵制片面追求"收视率"的重商主义,应将选题推及公共新闻的高度,提升普通民众的"话语权",才能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