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2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本文通过Ⅵ ICOP论文及其它有关文献的分析,概要介绍了冻土学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许多政治、历史学科的复习资料中,常有这样一道习题:“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什么?A.一个中国B.“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C.中华民国D.两党对等谈判许多学生在解答这道习题时,要么不假思索地选择B,要么就是对A和B感到模棱两可。孰是孰非,笔者拟对此作一番探讨,并希望教材编写能与时俱进,吸收关于“一国两制”前提的新提法。关于“一国两制”的概念,现行人教社1997年版的高三教材《思想政治》第35页这样表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里的阐述很明确:“一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人教社试验修订本…  相似文献   
3.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科学地分析我国国情,在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卷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命题实践方面,对能力及其考查都已经深入到一定程度。在历史教学中重视能力的培养,才能避免使学生成为背书的机器。怎样提高能力呢?笔者仅就通过深化教材提高能力方面谈几点想法。为什么要深化教材呢?历史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但现行历史教材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材本身无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不可能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探讨,只能是点到为止。教材犹如压缩饼干。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教起来必然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也是兴趣索然。不少学校的学生认为:“我们最喜欢历  相似文献   
5.
材料解析题(以下简称“材料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它旨在使学生通过研读相关历史资料,从材料中发现、获取并整理有效信息,再联系所学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比较、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综试卷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更以其学科内综合性强、分值大、设问角度灵活多变等,令学生头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解析材料题的过程漏洞百出,更谈不上什么有效的解题方法。笔者认为,解析历史材料题必须坚持“四步法”,注意“四要四忌”。第一步:要认真剖解题后设问,获取有关“问题信息”;切忌先…  相似文献   
6.
分析和指出了以南阳供电公司麒麟变和蜀祥变为代表的220kV变电站综自后台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如遥信信息的可读性、可靠性差,信息干扰,五防系统的安全隐患以及部分功能的缺失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建议,对促进220kV变电站综自系统的功能完善和技术改进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1993年高考问答题与前几年相比有如下显著特点。一、命题体现了基础与能力并重的原则 1992年高考的问答题或偏重基础、或偏重能力。如1992年第48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历史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并指出其立场、时代局限或社会偏见。此题主要偏重能力考查,共8分,纯评论分就占5分以上。1992年第49题:“从中华民国成立至五四运动前,孙中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