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话语的角度来探讨隐喻,就必然涉及到隐喻与主观性、多义性、虚构以及隐喻的语言形式。隐喻表面的语词形式与逻辑并无多大关系。隐喻的不合理的语词并置本质上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2.
话语理论是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话语理论的发展不仅有其显著的语言因素,而且还有深刻的文化知识构成。从语言观念的角度来看,巴赫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在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与话语关系的同时,也揭示出了语言观念对文学方法的影响,这对于理解现代话语理论及相应的文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学活动系统理论的发展为研究神韵提供了新的视野.依据文学活动四要素即生活、作者、作品、读者,从现实生活、创作主体、作品和接受主体这四个角度来探讨神韵.现实生活的内在精神是神韵产生的源泉.创作主体通过养气,形成富有神韵的审美气质和个性,进而创作出富有神韵的作品.作品是神韵的载体,神韵在作品中表现为超越语言、由作品整体产生的深远无穷的意蕴.接受主体在接受作品时,在创作主体意图的指引下感悟出人的生命意义、人生存在的价值以及现实生活的意蕴,形成富有个性的认识,丰富作品神韵的内涵,实现对神韵的再创.现实生活、创作主体、作品、接受主体构成了文学创作活动连续的、上升的循环系统,神韵在这一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创新.  相似文献   
4.
隐喻产生于事物之间的结构对比,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则体现为语词不合常理的并置。不合常理的语词并置是隐喻意义产生的动力,语词替代使隐喻的话语呈现出新的意义与惊奇的美学效果。隐喻语词张力的消失其是走向日常语言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的崛起,使人的感性与理性关系在虚拟的世界中得到全新的融合,景观文化的传播必然顺应数字化的潮流。建立起数字化的虚拟景观是各种景观文化的必然追求,数字景观成为景观文化的另一种面貌。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数字景观文化的实现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但是对以文化为主或以文化与自然并重的景观而言,不仅要求要以感性为动力、文化为线索来实现数字化,而且在消费观念上也要从以"物"与娱乐的内涵转向以文化、"物"、娱乐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种发展样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与面对的对象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悖论。这些悖论经历了如下几个过程:人们敬畏自然但同时又亲近自然;人为了获得更好地生活与生存状态对自然进行改造与征服活动,却最终破坏了自身的生活与生存的状态;人们把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伙伴关系,却无法真正在实践中得到完美的实现。在人们不断解决这些悖论的同时,人的主体性地位也在这个过程中以不同的面貌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文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明喻与隐喻的归属之争古已有之。从形象映射、语词作用方式、诗学效果只能说明隐喻与明喻二者所具有的相同地方,并不能说明二者之间的归属问题,但是却可以看作明喻归属于隐喻这一事实的一般表征和补充,而从隐喻的发展角度出发则可以说明喻归属于隐喻。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艺道德建设面临现代技术对人们传统审美意识的消解 ,经济发展对文艺价值的渗透 ,外来文艺思想对传统文艺价值的弱化这样三个主要的问题 ,正视并解决这三个问题必须重塑文艺活动者的主体性 ,正确认识经济因素及现代传媒对文艺价值的影响 ,重新认识传统文艺道德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建构起符合于当代精神文明发展的社会主义文艺道德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实践中,围绕着隐喻形成了谱系。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之,依据相似性所形成的隐喻的不同样式,构成了隐喻的内部谱系,即原始隐喻、隐喻、明喻、譬喻;依据相似性与毗邻性之间的对立,形成了隐喻的外部谱系,即隐喻与转喻的对立存在。隐喻的谱系与文体之间具有对应关系,隐喻的内部谱系分别与神话、谜语、寓言、童话相对应;外部谱系中,隐喻与抒情诗相对应,转喻则与叙事诗以及小说、戏剧相对应。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对语境的说明及其与文学艺术活动要素间的关系的分析,认为语境对文学艺术活动各要素具有制约作用。语境的变化,必然导致文学艺术活动的相应变化。只有在对语境的制约作用充分领会的基础上,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不忽视对文本和世界的关注,才有可能领会文本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