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朱凤祥 《文教资料》2011,(34):202-204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当前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普遍难题。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本文深入分析认定工作面临的难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提高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清史稿》相关资料的考察可以发现,清代雹灾的时空分布具有如下特征:从年际分布状况来看,康熙二年之前的清代前20年和康熙朝后10年、雍正年间以及乾隆朝前23年,雹灾比较严重;从月份和季节分布状况来看,雹灾发生主要集中在二至八月间,夏季是高发季节。从空间分布状况来看,覆盖较广但分布不均,明显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省份,直隶、山东、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等是高发地区。  相似文献   
3.
秦汉之际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史学界多有文章论述,关于赵佗在其中的作用,却绝少语及。偶有谈到者,皆一笔代过,难窥其貌。本文即对此问题作一浅探,以求教于方家。秦汉之际,岭南是“百越”居住地,“百越”和岭南在范围上,有大有小,有重叠,亦有出入。因此,这里首先谈一下“百越”的分布区域。 1 “越”本是国名,其族为“闽”,后亦用为族称,泛指东南沿海地区之民族,自越王勾践灭吴称霸之后,“越”名大显于世。战国而后,又有“百越”(古越、粤通用,故“百越”在史籍中又称“百粤”——引者)一词,泛指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及居民。这是蒙文通先生在《越史丛考》中对“百越”由来的简要概括。言之颇精,既言“百越”泛指东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是其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他在科举制度和学校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 ,他的教育思想、人才思想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虽然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 ,他的这些改革连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都归于失败 ,但他在教育上的革新精神 ,却多为后人称誉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秦汉之际对岭南地区的开发 ,赵佗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他“和辑百越”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弥合了汉越之间的民族伤痕 ;他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入岭南 ,促进了岭南经济的开发和汉越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赵佗经略岭南的经验 ,后世帝王在处理民族矛盾和协调民族关系时 ,也多所采纳。  相似文献   
6.
蝗灾是清代农业上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发生频次高,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在清代人们的心目中,蝗虫乃"神虫",不能随便捕杀,只能禳弭。但当蝗虫泛滥时,不论是官府还是民间,捕杀蝗虫的行为还是比较积极的,且逐渐建立起了皇帝监控下的总督、巡抚负责的捕蝗体制。在总结历代捕蝗经验的基础上,清代捕除蝗虫的办法和措施也进一步增多,如器具捕打法、开沟陷杀法、篝火诱杀法等。政府捕蝗体制的建立和捕蝗方法的改进,使得清代治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作为周初重要的封国之一,宋国却逐步走向衰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来说,宋国地处中原,强邻环绕,无险可守,频仍的战争等给宋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从主观方面来说,宋国执政者不思改革、因循守旧,则是致使国家发展缓慢的极其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清史稿·灾异志>集中收录了清代的各种自然灾害和自然异常事件,是清代官方最完备的灾害档案,具有重要的灾害史和灾害学研究价值.除此之外,它对现代天文学、气象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文献档案价值.  相似文献   
9.
宋国是西周初年最重要的诸侯封国之一。宋国从公元前1040年微子启受封建国开始,经由西周、春秋和战国,至公元前286年为齐、楚、魏所灭,计34代君,享国754年,几乎与周王朝相始终。文献中所载宋君大多是有其名而缺史实,但也有名声显赫、行迹昭著者,如微子启、宋襄公、宋景公、宋康王等。通过资料梳理,稽考周代宋国君主史实,对于宋国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忠”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但自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经由政治价值的渗透,“忠”的内涵被人为地阉割和缩小,成为“臣事君”的专一政治道德。经过近代进步思想家们的拯救和改造,“忠”的原始意义才得以复归和发展。在现代中国,“忠”的内涵因自觉地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因而包含了更多理性化和民主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