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以前文字记载的西王母是个神话的形象,表现了原始母神主生杀的功能,到了汉代,文字记载的西王母由神话对象转化为民间宗教信仰与崇拜的对象.但是图像表现的西王母与文字记载的西王母不同之处在于汉画像直觉形象地刻画了西王母形象及其随从,如三青鸟、九尾狐、玉兔、蟾蜍、伏羲女娲、东王公等,这些图像才使西王母仙境得以完善.这些仙境的形象带有神圣的符号性,不仅是文字记载的补充,而且汉画像的图像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世界.因此,文字与图像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不仅可以互相补充,而且不能互相代替.西王母汉画像美学意义的根源是符号性的隐喻象征,西王母这一宇宙象征主义的图式,不仅表现为人对现实世界的生活图景,而且表现为人对死后世界的理想建构,从神话、宗教的视角发散开去,走向一种审美的幻觉.把凶神恶煞的西王母幻化为美丽的妇人形象体现的是人类欲望升华的象征,西王母演变象征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进行了文化人类学的解析。认为这一命题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策略问题 ,而且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可以从五个方面看出 :1 .原始宗教中就存在着美育的因素 ;2 .在宗教全盛时期由宗教包办了德、智、美育 ;3.当哲学、科学发展以后 ,宗教对于智育、德育两方面的影响逐渐减缩 ,以至于全无势力 ,而其所把持利用的惟有美育 ;4 .附属宗教的美育向独立美育的演进 ;5 .独立的美育取宗教而代之。中西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方向和道路 ,但在“以美育代宗教”上则有相通的地方。现代社会要重视美育 ,把美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条必由之路 ,以使人在审美中体验到生命的最大欢乐 ,使人在无宗教信仰的时代找到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中图分类号]I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425(1999)01-0161-02在研究中国审美文化发生及人类原始思维、原始文化的过程中,我曾一度对中国先秦诗歌产生过兴趣,但长期以来,只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的材料对待,尚未能深入其堂...  相似文献   
4.
一、从文化传播论看环太平洋文化十六世纪美洲新大陆被发现以后,一个新的文明在旧大陆面前呈现。从那时起,人们就一直在争论,新大陆的文化是独自产生的呢?还是源于旧大陆的影响?有一种假设把这种文化解释为传播的产物。几个世纪过去了,随着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学的不断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文化传播留下的痕迹。十九世纪后半期盛行的文化进化论,把人类精神的同一性作为理论的前提,认为人类的文化都沿着一条直线单向发展,任何一个民族都应该经历相同的道路。文化进化论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只是基于一种先验性的观念推论,忽视了历史上的民族演进,地域分配及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怪诞最早是用来描绘十五世纪一种艺术装饰的;在浪漫主义和先锋派艺术中,怪诞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作为审美的怪诞是指一种异化的世界。根据此理论,文章认为中国艺术中的怪诞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滥觞期,表现为神话时代的怪诞,它构成中国艺术中怪诞的“集体表象”领域;秦汉至隋为发展期,原始巫术礼仪渐脱去信仰的功能,怪诞向一种艺术风格转化;唐宋迄清为怪诞的衰退期,同时完成了向新怪诞风格的转化,怪诞和一种崇尚个体创造性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6.
从“诗可以兴”回归到“兴”在宗教祭祀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从“诗之兴”向“思之兴”延伸的路线。借助于“兴”这个概念,可以从原始的巫术祭祀文化中剥离出乐舞仪式时空中迷醉的状态,这是远古遗留而来的诗性力量。汉代,这种诗性力量又有其独特性。在汉乐府《郊祀歌》与汉画像互文性的阐释中,通过生死之境的构筑,汉代开拓出独特的诗性空间,它存在于汉乐府诗歌的兴发之中,也印证在汉画像的视觉叙述中。通过这种阐释,可以看到汉代鼓舞乐可以养兴,宴飨饮酒可以养兴,祥禽异兽也可以养兴,这种兴发的状态是为了突破汉代个体生命的有限,而向外去寻找仙境的虚幻,借助于生命总体的永恒性来突破现实的桎梏,彰显汉代人独特的诗性力量,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超神御魔的大汉浪漫。  相似文献   
7.
近年中国产生的文化热,渐渐冷却下来。一般的文化研究者眼光总是盯着中国的上层文化,往往发大而空的议论,与真正的文化建设无补。而陶思炎的《中国鱼文化》,只选了中国民俗中的鱼文化这一题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新的角度,便带来新的收获。因为中国民间文化犹如一块“活化石”,从中可以透视出中华古老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源远流长的长链。然而即使是中国的民俗文化,其项目也多如牛毛。如婚丧嫁娶,礼仪制度,衣食住行,节令岁时等等。要取得成绩,最好的办法是突破一点,推动全盘。鱼的母题在几千年甚至上  相似文献   
8.
论文对中国美学形成及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区分了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美学"的概念是吸收外国美学理论,由中国人所创立的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新的知识类型."中国美学"问题可以转化为中国美学的方法问题,因为中国美学是在现代研究方法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美学的变革就是中国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中国美学方法最主要的有引进法、注经法、科学法、哲学法、流派法等.不同的方法,反映了不同时期对美学研究的不同要求.中国美学应该放弃所谓的十几种引进的方法论,而走向"美的现象"还原本身,从而探索出一条通向"美学"的独特道路,促进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千面英雄:中国古代的崇拜文化朱存明世界各民族无论是在它的文明时代还是在它的原始时代,都崇拜英雄人物。英雄就是那些强有力的、高尚的、举足轻重的伟大人物。他们崇高的事业和精神令人敬仰,人们自觉自愿地拜倒在象神一样的英雄面前,受他的指引,沐浴他的阳光。在中...  相似文献   
10.
把艺术创作与灵感联系在一起考察是最恰当不过的。这不仅在编年史上关于艺术创作是灵感的产物,这种观点产生极早——古希腊人就持这种观点了,还在于几乎所有有成就的艺术家都结合自己的创作过程谈到创作中的灵感。他们相信创作需要灵感就象相信妇女生孩子必须受孕一样自然。但大多数艺术家对自己创作的反思,总是根据自己感官所能达到的域地为限(当然,对一个艺术家也不能要求他成为一个理论者),而一般的理论者又把灵感视作极神秘莫测的事,所以对灵感理论的探讨总笼罩一层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