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就此而言,钱穆与新儒家之间的分歧较为明显。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是他侧身新儒家之列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2.
朱寰 《中国科技纵横》2010,(10):176-176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寰  石颖  张锐 《兰台内外》2013,(1):24-25
我于1926年1月12日,出生在辽宁省瓦房店市福州湾炮台村。爷爷是一名私塾先生,叔叔是瓦房店福州城小学的校长。三岁时,爷爷回村用家里空余的4间房,办了一所小学,设四个年级,有前后村的七八十个孩子读书,一个孩子一个学期才4、5块钱。这是全家主要生活来源。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  相似文献   
4.
寻根寄语     
朱寰 《寻根》2014,(3):2
  相似文献   
5.
今天,中国世界史论坛第五届学术年会在济南胜利召开,我们由衷地感谢东道主山东师范大学的领导和同志们,感谢你们为组织这次学术会议所花  相似文献   
6.
太虚法师通过对佛教基本精神的诠释以及对教团组织社团化的设想,对汉传佛教做了深刻的批判,认为汉传佛教对儒教政权及民风习俗过于妥协,对人生缺乏关爱,僧团缺乏组织系统性,从而为汉传佛教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的新儒学主张“返回到事实”去解释儒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将儒学从符号形式还原为现实生活,其二是从道德规范还原为人的心理,这是一次意叉的重构,也是一种方法论的创建。梁漱溟将孔学定义为生命之学,标志着一次“范式”转化过程的开端。用生命范式诠释儒学,在原始儒学与宋明儒学之间建立了一条通道,使儒学可以摆脱汉代以来制度化、形式化的束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梁漱溟由此开创了新儒学的进路。  相似文献   
8.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部分教师,曾就本刊今年1月号发表的《更充分地发挥历史教学的战斗作用》一文举行了座谈,现将座谈会上一些同志的发言摘要发表于下:  相似文献   
9.
朱寰先生,1926年1月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市。195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任教至今,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所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现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世界历史学科评审委员,中国世界上古史中古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主编新中国第一部世界中古史教材——《世界通史·中古分册》和若干高校文科通用教材《世界中古史》,《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与马克矗合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主编《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1998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和《简明俄国史》(上海外国语出版社1987年版)等十余部著作。译著有苏联著名史学家科斯敏斯基《中世纪史》、斯卡兹金《中世纪史》(第二卷)、谢缅诺夫《世界中世纪史》和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图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与自然之间有没有一致性,答案是肯定的。既然整个世界联为一体,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总会有一些一致性成为彼此互通的基础。至于这些一致性是什么,以及它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证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相似性,则是个问题。传统教科书坚持从纯乎自然、纯乎客观的角度理解社会,认为在客观性、规律性、发展性方面,社会与自然并无二致,因此社会史是自然史的一部分,社会进程等同于自然进程。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贯彻,实际上,这并非实践的唯物论,恰恰正是马克思本人所批判的机械唯物论。以费尔巴哈的思想为例: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