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202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当代的教育,而教育也为这一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可以说,没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就没有今天中国的繁荣。中国基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方  相似文献   
2.
为了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国家教委直接指导的十所试点园进行了两年多的艰苦探索。在试点工作中经历了新教育观和新教育技能的挑战。试点工作的实践使我们取得了共识:教育首先应是发展认识的手段,而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教育不仅要实现社会对儿童的要求,还要满足儿童个体和谐发展的要求;教育要面向现实的需要,还要面向未来的挑战。生存与发展是儿童的基本权利。我们不仅要承认幼儿的年龄特征,而且要承认每个幼儿的个体差  相似文献   
3.
顺应时代要求转变学习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江泽民主席在1998年6月1日会见“两院”院士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第三次全教会也明确提出:“实施素质  相似文献   
4.
5.
本刊2009年第10期“60年特别纪念——寻找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专题活动曾对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做了相应介绍。现在我们刊发去年年末“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上的一组专家发言,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李吉林为新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李吉林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定能带给很多一线教师成长的启示。李吉林,当之无愧的“开拓者”;情境教育,彰显时代精神的“中国声音”!我们将陆续推出对各位开拓者的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6.
本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所以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是改革农村普通中学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时代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强调多学科的…  相似文献   
7.
幼儿受教育权利的保护与国家政策朱慕菊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3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发展托幼事业,...  相似文献   
8.
2007年1月,北京市正式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为了使实验工作平稳顺利推进,北京市教委安排了16个课改专题项目作为工作保证。其中,由北京市教育学会承担的“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实施”项目彰显了北京新课改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9.
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课改热点问题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9月1日,是课改十年的日子。新修订的十几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即将发布。这套标准修订,代表了政府对改革方向的判断与思考。回望十年,充盈脑海中的是一张张复杂的画面,激动与困惑并存,欣喜与思考并存,成效与阻力并存。十年里,那些曾经被关注的,曾经被追问的,曾经被反复探讨的热点问题,不由得再次浮现。十年后的今天,这些问题是否会有一个新的解答?改革者怎么看待这十年?6月,记者专门采访了推动改革的关键人物之一——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朱慕菊。  相似文献   
10.
有勇气提出新优质学校的概念和政策框架,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它是对传统的挑战,是对我们既有的习惯,甚至是一种社会惯性的挑战。这样一批学校的改革,带给我们的可能不是分数本身,而是一种办学方向:促进教育的公平,教育的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