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语言模因论与英语听说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用于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这种崭新的视角给语言教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本文以大学英语中的听力和口语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模因论与英语听力和口语教学的关系,并指出在背诵法的前提下进行语言的模仿与创造对提高听说教学的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湖北省某理工院校大一、大二两个年级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调研对象,了解该群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状况,深入分析造成该群体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比较薄弱的原因,并结合理工院校大学生自身特点提出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对策,以利于培养语言能力扎实、人文素质高、专业学科知识过硬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人们普遍认为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成人不像儿童能快速、容易并成功掌握。这种观点得到了“临界期”假说的支持。然而,在学校教育中,这些将会误导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其结果会对成人尤其是大学生学习外语造成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临界期”假说来澄清这些误解,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外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进而给同行外语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指示照应是衔接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四部儿童文学作品的定量分析发现,汉语中的"这/那"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英语中的this/that;that和"这"的使用频率则分别高于this和"那";汉语中近指"这"和远指"那"的使用频率差异在逐步缩小。由于英、汉语拥有不同的指示照应系统,承载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在对待集体/个人主义和高/低语境两方面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造成了这一差异。  相似文献   
5.
《牧歌》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的早期作品,其中第四首是评价最高且最富争议的一首,诗人以预言的方式表达了对未来黄金时代的希冀。通过分析传统与近现代对维吉尔的《牧歌》第四首的不同解释,认为,对该诗歌的解释应结合诗歌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并论述了从弥赛亚路向解释该诗歌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非言语交际作为人类交际中的一种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及其语用功能,分析了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非言语交际行为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对改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