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丰富课堂互动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品德与社会课堂焕发生命力和光彩。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已经完全展现出来,传统教学下学生的观察能力不高,缺乏创新否定意识,只是完全按照老师教的公式方法进行做题和考试,而并没有通过自身的观察能力去具体分析面对的问题。而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学生这种状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敢于发现,敢于否定,敢于创新,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模式的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弊端。本文分析了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必要性,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能力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阶段,教导好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特别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渗透主题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拟定一个主题,由主题学习出发,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同时能够让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变得更有方向。在此,我将对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开展主题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展开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践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学生掌握太极拳理教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四合教学"能够提高太极拳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和谐心态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习领域。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个性与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这与我们德育的出发点、归宿点不谋而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蕴涵深刻的品德资源,它给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由此可见,体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是何等重要。而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悟,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习领域.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个性与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这与我们德育的出发点、归宿点不谋而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蕴涵深刻的品德资源,它给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树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观与科学的品德发展观,才能准确把握课程的件质,进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与德的有力碰撞,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品德魅力.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对佳木斯大学(以下简称佳大)22686名学生运动参与状况进行研究。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认真研读了《教育学》、《体育心理学》等多方面的书籍,并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及方法依据。(2)问卷调查法:请专家审核问卷的内  相似文献   
9.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品德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融合于生活之中,是品德与生活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入,品德教学走进生活,亲近学生心灵,正在形成一个新生命体。  相似文献   
10.
正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品德课堂上,学生需要探究性活动体验。转变品德教育方式,组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探究性品德学习体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一、充分预见学情,做好活动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探究活动的预设过程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解读研究的过程。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