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李渔的小说代表作《十二楼》中一些主要的对称现象,认为它是一本将对称美发挥到极致的小说集。在这一点上,它在中国小说美学史上的意义类似于盛唐诗坛名作中通首对仗的格律诗和南北朝至盛唐时期从头到尾通篇对仗的精美骈文。  相似文献   
2.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悲哀,有游子思妇间“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的凄凉,但李泽厚先生说他从中得到的感受是“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只是一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此中原因主要是诗句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语词或意象的指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李清照的咏物词、别情词等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它们在表现方式上极为善变,致使每首词都能给人带来清新隽永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通过《十二楼》考察李渔喜欢整齐的审美观。全文三部分:一、他对房子对人都有喜欢"齐整"的一面;二、他对人物的设置、段落篇章的结构、词句的铸造都喜欢采用对称性的写法;三、他对奇数、偶数句式的使用上喜欢采用偶数句式。  相似文献   
5.
对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提出的一个观点谈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认为《红楼梦》以前的小说并非"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  相似文献   
6.
武松有"花荣之雅"是金圣叹提出的观点,迄今未有人作过具体的论说。从小说文本的分析可看出:多面的武松确有与花荣相似的"雅",那是一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人不知而不愠"的沉着从容的"雅量"以及言辞的得体。弄清这一点,对于更好地把握武松和花荣这两个人物形象、对于有效地纠正刘再复先生在《双典批判》中对《水浒传》、对武松的片面批判恐怕都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7.
关于陶渊明,人们已有过千言万语,以后还会有万语千言。作为一个科研能力有限的青年教师,我本不敢冒然的去问津个名家。一只因在教学中对陶渊用的自然观有了一点感触,本着向前辈、同行情教的想法,我还是把它写下来了。_陶渊明的自然现我觉得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是顺应本性,二是顺应天命。这两种自然观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和庄子及其后学的自然观也有~定的渊源。下面笔者将渐次探讨这些问题。一、顺应本性的自然观陶渊明是个讲求按本性生活的人。他的这种观念在诗文中一再的流露出来,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附风于规林》(其二)…  相似文献   
8.
比照对读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比照对读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不同的意义;从总体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实现汉语专业人才整体培养方案的关键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古代文学》研究性学习经历了四个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对明清小说名著进行研究性学习;用比照对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古典诗歌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词与词、戏曲与戏曲、小说与小说、诗与词、诗与文、诗歌与小说等方面也采用比较研读方式;拓展出一与多的比较研读方式,创新研究性作业形式。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某些景物具有暗示、象征人物的性格、气体的作用而其某些语言的描写则显得简洁、传神、漂亮。它们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创作底蕴,是匠心独运的,是书中精品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