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本文从素质教育与高师学生全面素质关系的角度,重点探讨培养和提高高师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及途径与方法,以便更好地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证。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随着利益的调整和观念的转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使人们在多元价值理念的判断与取舍中,迷失了生命价值,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社会的冲击,教育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生命应具有的自由、价值和差异."大一统"的道德约束和规训化教育使人精神贫瘠,甚至选择了对生命"自我"的放弃.教师教育应该重视生命化教育,应该帮助个体成全健全的生命,使个体发展的可能转化为现实;使个体有尊严地活着,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成就个体最大的幸福感,使生命在润泽中成长.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为建构合理的教师伦理内涵而努力设置一定的规范,以有形的法律制度,或者无形的道德约束为形式,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监控,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其目的。然而,近年来却发生了许多备受道德谴责的教师行为。这些问题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伦理规范脱离了教师的个体需求:抽象性的伦理内涵没有关注到教师个体具体的实践性需要;强制性的伦理规范忽视了教师个体的教学伦理意识需要;强调利他性的伦理规范忽视了教师个体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此,建构以教师需要为中心的教师伦理内涵对于提高教师伦理水平,引导教师教学行为,遵守教师职业规范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解释学视阈下,课程是表征了大量意义的文本,拥有大量可解释的空间。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主体,结合个人知识和实践智慧,在理解和解释课程活动中彰显课程意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与课程产生"视界融合",结合学生实际,与学生协商,使课程意义得以生成。教师在生成多元课程意义的同时,也在实践反思中成长,在课程发展中主动提升和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高校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日益发展壮大并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但与此同时,一些民办高校仍深陷并未能走出学校定位不准、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内部管理失范等诸多困境。社会转型时期,民办高校必须直面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结合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要求,不断加快自身转型的步伐,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为满足"开民智"的需求,师范教育在中国大地萌生。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伴随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历程,高等师范教育的地位也几经变化,而这其中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高等师范学校中教育类课程的演变。教育类课程随着高等师范教育地位的变迁,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到再肯定的过程。作为高等师范学校的特色,通过梳理教育类课程的演变过程,可以充分了解近代国人对高等师范教育特殊性认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可以明显看出,城乡中学生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部分问题上,城乡中学生之间的差异则非常显著,因此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教育,真正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清末早期的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具有重要意义。留美教育是留欧教育展开推动的基石,留欧教育是留美教育某种程度上的改进和延续。然而,不同的历史背景使得留美与留欧教育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文化背景不同的倡导者,越来越具体细化的留学目的及其准备工作,在中国近代化建设中不同角色的担当等都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当下,留学浪潮此起彼伏,跟风留学、低龄留学等现象成为大众焦点,各种国际班和形式多样的出国方式也给中国的留学教育事业带来许多新问题。本文通过对清末早期留美与留欧教育的比较,一则使读者对两次留学教育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体认;二则通过分析,取长补短,并结合当今一些留学现象给出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