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战略任务.虽然这是我党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上正式提出"和谐社会",但"和谐社会"并不是凭空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追求,而"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且传承至今绵延不绝,早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优良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们对"和谐"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但这些都是以我们对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认识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2.
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更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为载体,既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又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既注重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又注重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既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又注重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坚持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李浩  朱玉超 《现代教育》2003,(20):58-5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英语JEFC教材的使用,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着各式各样活泼新颖的教学路子。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集文字、图像、实景、录音为一体,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这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反馈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月球上,我拥有一亩桑园。我的桑园叫“神秘桑园”,里面种着许多桑树。桑树虽然并不神秘,但一看到桑叶一定让您大吃一惊:“怎么会这样?”请不要吃惊,这是我培育出的“神秘一号”,每一株桑树的叶子都是彩色的。我还培育出了“神秘二号”,它的叶子由2-5种颜色组成。在桑园的四周,我还种了许多小花小草。这些小花小草,衬托着五颜六色的桑树,更显得美丽,像油画家的一幅杰作。  相似文献   
5.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战略任务。虽然这是我党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上正式提出“和谐社会”,但“和谐社会”并不是凭空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追求,而“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且传承至今绵延不绝,早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优良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们对“和谐”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但这些都是以我们对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认识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最早即“和”。“和”作为一种古老的概念,早在《尚书》《诗经》《国语》等文献中就有了相关思想。“和”字最初有三种原始意义:一是稼禾成熟;二是声音相和;三是五味调和。《易经》中的“和”常见和谐、和善这两个意思,是大吉大利的征象,即“太和”。《易经》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1]且认为“太和”是宇宙的最佳和谐状态。在《尚书》中,“和”被广泛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领域,用以描述这些组织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儒家对“和”的研究和阐述比较多。孔子从道德方面论述了“和”的范畴,如,他极力主张“和为贵”,[2]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后来,儒家又提...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遇到后进生是较平常的事。部分教师遇到后进生却唉声叹气,责怪自己运气差,更有甚者把学生喻为“朽木”.并斥之:“不可雕也!”  相似文献   
7.
上个星期六,我到邳州的二姑家做客。晚上,表哥热情地拉我去吃“羊肉串”。在繁华的人民广场的北侧,有好多辆制作“羊肉串”的小车。我们选了一家坐了下来。不一会儿,只见被烟熏火燎之后又撒上佐料的羊肉串做好了,热气腾腾冒着油花,真让人滴口水,我拿起一串,狼吞虎咽吃起来、真是又香又辣,味美可口呀!  相似文献   
8.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战略任务。虽然这是我党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上正式提出“和谐社会”,但“和谐社会”并不是凭空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追求,而“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且传承至今绵延不绝,早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优良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们对“和谐”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但这些都是以我们对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认识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最早即“和”。“和”作为一种古老的概念,早在《尚书》《诗经》《国语》等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