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在人物事物称谓中起着区别的作用“别白”性字词,标志着该事物相对于所属事类的特异之处.这些标志性特点,有助于对含有别白成份的词语做出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合叙是上古汉语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以合叙辞格为视点,从铭文辞例入手,依据书面文献资料,有时可以有助于古文字资料的释读。本文便是对两篇东周时期青铜器铭文进行释读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的时代,为了表述的精准,人们有时会连用两个同义语素并经过融合而指向其共有意义;这种临时组合,经过长期沿袭而逐渐凝固为一个联合式合成词。受汉语言语表达规律的影响,人们也会将记录两个语义相同或相近的文字作为构字要素,并用其共有的词语意义显示造意进而创制出一个同义字素叠合的新字。汉字由据义发生到构意表词,与汉语言语表达一样,都走着汉语辞章学“结构”“组合”结合之路,都运用思维认知规律或言语行文条例(修辞格式)。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汉语汉字之间的关系、明晰汉字千古传承的内因、降低国际中文教学的难度。  相似文献   
4.
文学名家郭沫若先生研究西周金文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以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论为视点,通过与铭文制作人进行古今沟通,从整体上把握铭辞的意义,继而自上而下地进行词语的训释。在普通话语境下,面对不可完全再现的历史语境,整理归纳西周金文的行文格式与表述习惯,对于丰富古今沟通赖以存在的前提并进而提高古典文献释读的可靠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郭沫若先生西周金文考释成功范例的背景下,这一探索的意义将更为凸显。  相似文献   
5.
古文字学界较早从辞章的角度来考释西周金文的郭沫若先生,不仅从整体上把握铭辞命意,进而自上而下地观照词语意义,并因此对两周金文的考释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他在考释过程中所总结或暗示的修辞格式,又为西周金文修辞研究提供了范例,便于汉语修辞史早期语料的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晚周货币文字( )、( )和( )的形体入手,通过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借助甲骨文辞例与器物形象学以及文字演进实际,释得它位是击打乐器钲的象形字,并结合文字异体现象,知该字在晚周货币文字中只能读为"城"而不能径视为"城"字.进而运用偏旁分析法,释得<班簋>铭中的( )是个用以记录军中击打乐器"钲"的专字,并据<周礼>"鼓人"例推定"钲人"的职责是掌管军中用以节制军队行止的乐器钲的击打;释得<多友鼎>铭中的"( )"读为"征",义为征讨.  相似文献   
7.
自释是早期汉语文献中常见但又不为人重视的一种行文范式,它的整理与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汉语史、汉语修辞史的研究视野及其领域,而且对深入探讨汉语句式的发展以及论说文体的形成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借助形象可感的文字形体,通过简明扼要的形义关系与词义系统的条理化讲解,使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并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常见意义,从而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时根深蒂固的畏难情绪,应当是中学生文言文字典编纂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叔壶考释     
李义海 《天中学刊》2004,19(4):82-83
从铭文辞例和文字形体入手,运用语言学手段,依据书面文献资料,完全可以解决所谓不可施读的《(泈皿)叔壶》铭文释读问题.  相似文献   
10.
班簋补释     
在前辈学者对《班簋》考释的基础上,通过对铭文的语言学审视,综合运用偏旁分析法、二重证据法和语法规则,发现“铽人”即《诗经·小雅·采芑》“钲人伐鼓”之钲人,并结合训诂资料及《周礼·地官·鼓人》所记“鼓人”职责,探得“钲人”是在将帅指令下通过击打钲鼓向军队传递行止命令的官吏;通过《班簋》铭文、周人观念、《诗经》原文和孟子解诗的比较,求得“天畏否畀屯陟”中的“天畏”是一个定语后置式的名词短语;通过“天畏否畀屯陟”与《周书·多方》“惟天不畀纯”对勘,从语境与行文的角度,证成《班簋》铭“天畏否畀屯陟”之“否”当读为“丕”、训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